梅香如故

  □申功晶

  古人说:“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我祖父在世时,常去外面折几枝梅花,插入书房茶几上的陶瓶里,注以清水,将养起来。梅花好看,“肌肤若冰雪”;梅花好闻,清香满室。

  梅花除了观赏,还可入馔。

  南宋的杨万里游西湖上钊寺时,山间梅花开得正盛,他心下欢喜,摘下梅花放入口里,吃完尤自不过瘾,一朵接着一朵吃,看得同行之人目瞪口呆。杨万里吃梅花吃上了瘾,除了干吃,还蘸着糖吃,有诗为证:“只有蔗霜分不得,老夫自要嚼梅花。”

  清顾仲《养小录》记载:“腊月早梅,清晨摘半开花朵,连蒂入瓷瓶,每一两,用炒盐一两洒入,勿用手抄坏。箬叶厚纸密封,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于盏内,加花三四朵,滚水注入。”这便是“暗香汤”。医书载此汤“归肝经、胃经、肺经,开郁和中、疏肝利胆”。

  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录了一款“梅花汤饼”:“初浸白梅、檀香末水,和面作馄饨皮。每一叠,用五出铁凿如梅花样者凿取之。候煮熟,乃过于鸡清汁内,每客上二百余花。”采用白梅、檀香末水,和面做成梅花形面皮,煮熟,放鸡汤里,每份大概用两百多朵梅花,但这不过是一碗鸡汤面皮而已,其制法让我联想到《红楼梦》第三十五回,薛姨妈来探视正在养伤的贾宝玉,王夫人问宝玉想吃什么,宝玉笑道:“也倒不想什么吃。倒是那一回做的那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还好些。”宝玉心心念念的“小荷叶儿小莲蓬儿汤”,听起来简单,做起来比较“磨牙”。首先,要找出模具,管金银器皿的把四副汤模子送来,“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得十分精巧”。连出身“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主母初见此物也“不认得是做什么用的”。这模具是用来印刻面片的,用现摘的新鲜荷叶和现杀的母鸡熬成一锅汤,再将印成莲蓬、菊花、梅花等形状的面片丢入汤内煮熟。也难怪王熙凤说这道汤“是旧年备膳时留下的”,原是做给皇帝吃的。

  我祖父那时候光景好,特意着匠人打造了一副梅花模具,得闲也用鸡汤下“梅花汤饼”吃,图个新鲜有趣。

  有段时间,祖父一家被下放苏北偏僻农村,恰好村后不远处有几株梅树,祖父“扫落梅英,拣净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煮好的梅花粥红白相映,煞是好看。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就是所谓的“生活要有仪式感”;可我知道,祖父无论在最得意抑或最艰涩的年代,都是从容淡定的,他身体力行“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里,永远不会自暴自弃,苦难来自外界,但坚强却是骨子里的。它是一种长在血脉中的风骨与傲气,关乎一个人的尊严,坚强和拼搏。就算命运让他们失去了名利财富作背景,他们依然可以靠这些内在的东西重新改写命运,赢得尊重。

  梅花纵然再美,也有凋零的一天,爱国诗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树上的梅花凋零,可家乡的梅花糕却是一年四季可观可食。梅花糕,如梅花绽放,娇俏好看。梅花糕是现做现卖的,一炉七个,那铜模具看起来颇似一朵绽开的梅花。摊主先用刷子将模具孔刷上菜籽油,随后将调好的面浆浇入模孔约一半,放豆沙馅,再浇面浆裹住豆沙馅,撒上青丝玫瑰、芝麻、瓜子仁、金橘等,然后盖上再烘烤七八分钟,揭开铁盖,白玉般的糕身上点缀着红橙黄绿,果不其然,似蜡梅绽放。摊主娴熟地用竹签将一朵“梅花”从模孔里挑出来,放在一方牛皮纸上递给买客,一股沁人心脾的甜香扑面而来,轻轻咬上一口,松软香甜、甜而不腻。

  我吃着梅花糕,又联想到仙逝多年的祖父,那些年他亲手熬制的梅花汤饼、梅花粥,亲手绘制的“九九消寒图”……亦随他老人家消逝得无迹可寻。唯有梅花,年年疏影横斜,岁岁暗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