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之明的最高境界
□齐世明
读《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一语令我深深有悟。一个勇于解剖自己的人,才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但要做到这一点,却难矣!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太难。
中国有句经典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可见,自知之明,对人生,乃至人类是何等的重要。
自知之明,就是自己能了解自己、能认识自己。其最高境界是做到自省、自警、自律,由自省而时时自警,进而达自律之境。
说到自警、自律,名垂史册的是东汉名儒杨震,其箴言为“四知”。
何谓“四知”?杨震为官清廉,学生满天下。他出任东莱太守,途经昌邑县,时任县令正好是其门生王密。为感谢举荐之恩,王密夜晚拜见,并怀揣黄金十斤相赠。杨震说:“你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吗?我是了解你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见杨震推辞,王密说:“暮夜无知者,仰公受之。”意思是现在夜色已黑,没人会知道此事。杨震一听,正色责之:“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者?”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掩面而去。
杨震一生清白治家,不置产业,汉顺帝褒奖其为“清白吏”。其暮夜却金故事传为千古美谈,“四知”敬畏天地之心,堪称名教授之“著书立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敬畏文化的一部分。
孔子曾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明代方孝孺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民谚亦云:“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古往今来,有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有人利令智昏、忘乎所以……他们大多是不知自己深浅几何;凡有自知之明者,都知晓敬畏举头之天与脚下之地。自知之明其高境界就是: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杨震清白传世,“四知”箴言流芳。到了清代,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一点的,要数叶存仁。他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乾隆年间他任河南巡抚,离任时,僚属执意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待至明月高挂,来了一叶扁舟,原来是手下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他即兴赋诗一首以拒赠:“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古时清官有一个标准:“有官贫过无官日;去任荣于到任时。”叶存仁能于明月清风夜半时,不畏人知畏己知,是一种自守精神,更是强大自律心的表现。他若私下里收下礼物,并无人知,好名声也不会折损。然而,叶存仁心知,收下礼物,会让自己内心难过,品行受损,本来完美如玉的操守便有了瑕疵。
“不畏人知畏己知”,先贤皆强调“慎独”“不欺暗室”,就是说即使处于没人知道的情况下,仍旧能够坚持节操和为官循道的规范,德行丝毫不会因此而打折扣。这种自守情怀,与《大学》所载之“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此慎终如始,自立于不衰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