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故事
——读《平凡的世界》与《橘香》
王萍
《平凡的世界》和《橘香》,一本是家喻户晓的名作,一本是在黄岩本地也只偶有人知的新书。在我们提及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青年奋斗的形象时,不约而同都会想到《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孙少平本实又不乏聪慧、憨厚又不缺执着的样子。但当读完纪实文学《橘香》时,一个不屈服命运安排,搏击在时代浪潮中的青年,熟悉又陌生的形象,倏然从记忆深处跃然纸上。
以西北黄土高原为故事背景,浓缩与虚构的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博得多少人的感动与泪水;在同时代的江南小城黄岩,也正静悄悄地发生着同样美丽而动人的真实故事。一样的感动,一样的敬佩,一样的触人心弦,如此让人难忘。
贫穷是压死懦夫的一根稻草,也是强者的垫脚石。《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家庭贫穷,在学校连5分钱的末等菜都不敢问津,每餐只有2个黑面馍和一壶白开水,这对正长身体的年青人来说,真是杯水车薪呀!但极度的贫穷没能打倒内心强大的孙少平,他把精力都投入到大量的阅读中,丰富了见识,也丰满了精神,对苦难有更高层次的理解,甚至对欢乐和幸福也能坦然视之,成长为生活面前的伟人。
同时期在黄岩的这块土地上也有一位少年,随着亲人的一个个离去,成为守着一个空荡荡的“大宅院”的孤儿,生活一下子断了来源。食难果腹饥肠辘辘碾压着少年池幼章孤独单薄的身体,为了生存他考进学杂费、生活费全免的台州农校。在学校却又误因“反动口号”被批判,被孤立。生活总是在给你一块糖的同时,酸苦也在路上,糅合成生活的五味杂陈。但这时的池幼章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一日三餐和稳定的学习环境。于是用安静读书、独立思考、默默写作来抚慰苦难而孤独的心灵。
孙少平和池幼章都有着一颗倔强的心,把贫穷当成生活的垫脚石,稚嫩的肩膀上挺立着一颗高傲的头颅,拒绝向命运低头,困难面前总能思变求存。仿佛唐僧取经,一路的妖魔和艰辛都未能阻止西行的步伐,未能磨灭取经的初心。
苦难是弱者的催命符,苦难也是强者的磨刀石。两个故事中的苦难如上天预设的九九八十一难,难难相连波波叠起。在上世纪70年代的双水村,连刮过的风都带着苦涩,为了能吃饱,孙少安带领村民搞包产到户,却被批斗;办小砖窑又因质量不过关而倒闭。经历一次次失败与挫折后,不服输的他仍旧一次次扑腾,最后承包了石圪乡的窑厂,终于在祖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浪潮中,拼搏成为优秀的农民企业家。孙少平在黄原街头每日夹在流落异地的农民中揽工,在大牙湾煤矿用体力挣得一份不薄的薪水。人生的曲线总是起伏相间,挥洒的优美紧连低谷的痛苦。孙少平在煤矿本该从此安稳地生活,却又在一次矿难中不幸毁容,但经历一路的坎坷反而让他的内心更加平静了,最后选择留在煤矿。
而我们身边的池幼章也在经历着种种磨难。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池幼章创办的利民皮鞋厂在黄岩红极一时,在全国也小有名气,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因样式不够新潮,最终走向倒闭。种种挫折道道坎坷没有让池幼章一蹶不振,反而让他内心更加沉稳而强大。最后通过产业调整,并攻破种种技术难关,成功转型,成为汽车内外饰配件行业的佼佼者。
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每次失败都跌得头破血流,但苦难却雕刻了他们不屈的性格,没有抱怨,不言放弃,在一次次的人生起落后,变得更加成熟与坚强,并深信通过努力一定能改变生活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生活的痛和人性的美成为强者灵与肉的唯美雕塑。在沉着坚韧的外表下,故事主人公的内心,都在默默地坚守着一方柔美的爱情圣地,像雪莲花般美丽而纯粹。孙少平心中的田晓霞,池幼章心中的叶小姐,这两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都在读者心里留下了一座美丽而浪漫的伊甸园。同样具有豁达、朴实、深邃的人格魅力,和同样美丽、温婉的娇淑气质,本该是爱情的宠儿,却又遭到爱神的嫉妒。两段美好的恋情都难以争脱时代的桎梏,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终结。古塔山后留下了孙少平和田晓霞美好的约定,却只有孙少平孤单赴约的身影;方山下原台州农校边的小路上,也只有池幼章风烛残年孤独的身影,在年年岁岁的秋景里重温昔日美好的爱情。
读罢这两本烙着时代印记的书,品味那一代人的苦难人生和不屈灵魂。苦难的枷锁和自由的灵魂在跌跌撞撞的前行中,相互斗杀又互相依存。
时光荏苒,红尘喧嚣,生活本就是故事。我们一直在品读着遥远的故事,品读着身边的故事;借鉴别人的故事,也成就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