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路上的一盏明灯

——《进一寸就有欢喜》里的读书方法

  施震亚

  说到读书这件事,我们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们这一代都有幸上了学校,天天在读书,读了10多年。陌生的是,当读书不是为了考试和职业发展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读到什么程度,是没有什么经验可谈的。

  2024年7月,我读了一本《进一寸就有欢喜——胡适谈读书》。这本书收录了胡适先生40篇关于读书的文章,这些扎实有效的读书经验和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可靠的帮助,可谓是读书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首先,这本书提供了阅读的新高度和标准。

  胡适先生认为,读书的两大要素是博和精。那些博学多才,却一无所长的人,就像一张大而薄的纸,经不起风吹雨打;那些专攻一门技术,其他一概不知的人,又好比旗杆,比较孤单,他们对于社会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他说:“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是他的专门学问,博大是他的旁搜博览。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

  真希望我们都能勇敢地走上这条博大精深的道路。管它目标有多远,怕什么真理无穷,只要目标是正确的,方法是正确的,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

  这本书也为当下正在读书的学生,提供了新的读书意义和方法。他认为,中学时期要把语言和科学基础知识当工具学好,重视个人的兴趣和天赋,把个人标准作为选专业或择业的标准,而不是社会标准。个人标准比社会标准更重要。他要求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要保持求知欲望和保持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他让我明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读一个热门专业,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为了掌握学习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关注自己的爱好,使自我个性得到良好和全面的发展。胡适先生说,“世界乱纷纷,先把自己铸成器”,把自己铸成器了,才有力量去面对社会、生活带给我们的得失荣辱。这是我们读书的意义。

  在这本书里,胡适先生还把近300年来的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做了对比,在1600年到1900年之间,西方国家出现了伽利略、牛顿等伟大的科学家,创立了很多如微菌学、微积分学、化学等著名的科学,而我们只是整理考证了几部古书,做了一些纸堆上的文化。

  这本书还给我们提供了治学的方法。胡适先生主张“尊重事实,尊重证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他认为“做学问要疑”,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去求证。对我们读书而言,面对信息时代下的诸多经典名著,就要用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去考证和判断。不能因为他是莎士比亚,就不去质疑他;不能因为他是名作家,就认为他的所有作品都是经典;不能把自己的学习标准建立在时髦、流行或者权威的基础上。

  对待人生,也是这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说得出为什么那样做的事,就是有意思的生活;说不出为什么的,就是没意思的生活。他说:“生命本没有什么意义,你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这本书不仅是全民阅读时代下的一本阅读指南,更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有意义地读书、做人和生活的书。把它放在书架上,就像一个导师,看着你在读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余生,就让我们像理想中的学者那样,读书吧!

  “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前行就好。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