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得坐忘心

  ■陶琦

  偶然刷到一个视频:有旅游博主在斯里兰卡街拍,人来车往的大马路上,一辆三轮嘟嘟车驶过镜头画面,车棚上面一句手写的英文“Live is short,make it sweet(生命短暂,让它甜蜜)”,令我陷入了沉思。平时常有人对周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人民总是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极为不解,会疑惑地问,这些人的生活水平明明不如我们,要什么没什么,为何幸福感却比我们高得多?我想这一幕就是最好的答案。用孟浩然的一句诗诠释,就是“深得坐忘心”。

  《庄子》里有一个关于“坐忘”的哲理故事:颜回找老师孔子谈论学习方法,孔子几次让他忘掉仁义礼乐,颜回由此悟出“坐忘”是摒除心智上的羁绊,与大道融为一体。因为很多人是“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看到蛋就想到了鸡,看见弹丸便想到烤鸮肉,忽略了人与世界是一种动态而又复杂微妙的关系,思维方向歪了,自然也不可能获得学识上的精进。用现代话语归纳就是别想得太多,这样才有动力去接纳新的东西,带来新的感受认识,如果不懂得为脑子减负,盘算得太多,反而会成为身心上的累赘,形成对立。

  学者余世存曾提及一件事:多年前他一个学生“发达”后找到他,想让老师去为自己打工,被拒绝。但这个学生掩饰不住成功者的骄傲,对经济状况不如自己的人颇多蔑视,言谈举止始终带着轻慢亵玩之态。余世存于是写了一篇文章《青春暴富干卿何事》,告诫学生人生有无数种活法,那些不如你成功的人,幸福感未必不如你强烈,一个人自以为的成功也未必是成功,生活可能比你看不起的人更紧张。对此我深为同意。我认识几个商人,属于外人面前的“成功人士”,可是我能肉眼看到这些人的幸福感真的不如许多普通人。虽然他们的经济条件较为宽松自由,无须再为吃什么、买什么、去哪玩,斤斤计较价格,但他们的眼睛和耳朵始终是支棱着的,精神是紧绷着的,一刻不敢停歇放松,生怕自己错过了某个关键的风口,被时代抛下。

  比利时艺术家托马斯·勒鲁伊的作品向来以讽刺犀利闻名,他2015年在巴黎展出一尊青铜雕塑,躯体具有古希腊雕塑人物般的优美流畅曲线,却被搭配了一个与躯干完全不成比例的硕大头颅,以至于身体无法直立,面部神情显得极度悲伤痛苦。雕塑被命名为“大脑不足以维生”,讽刺现代人接纳的信息太多,想得太多,却不懂得减负,导致躯体无法支撑畸形发展的脑袋,不堪重负被压弯了腰。

  这个雕塑的寓意,很精准地抓住了当前技术进步社会效应下,人类的许多思维行为方式正在被悄然改变重塑的本质——全球化之后,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外界产生了实质性的联系,形成了经济、生活、信息各方面的系统化。每个人被裹在这个系统化模式里,如果不能抛弃掉冗余的垃圾,忘掉该忘的,反而追着时代潮流去过分索取,日积月累,就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形式的心理痛苦。

  反观一些人,正是得益于想得少,容易接纳当下的生活,把心安定下来,于是生活也比外人想象的更具有可塑性,便于建立起正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并非不思进取的宿命态度,而是知道个体的能力与条件随人不同,不去为够不到的生活胡思乱想,是由自己去构建幸福。哪怕经济物质条件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线上,但营造出来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社会联结感,甚至眼里看到的人生风景,都经常远远超出其他人。那句“生命短暂,让它甜蜜”,即真诚表达出了对现有生活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