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树如读书
■程建金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灯塔,引领我们遨游于思想的海洋,品味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然而,在这纷繁的世界里,还有一种无言的智者,静静地伫立于大地之上,它们就是那些历经沧桑、见证时光的古树。探寻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古树,亦如在浩瀚书海里读书,每一株古树就是一部生动的诗集,一部厚重的史书,一本富含哲理的典籍。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古树是诗意的栖居。”树是诗的最好载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深意长,“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的宁静悠远,“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的超凡脱俗,都是诗人写在古树梢头的经典。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曾经写过一首《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得榧子》:“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瘴雾脱蛮溪,清樽奉佳客。客行何以赠,一语当加璧。祝君如此果,德膏以自泽。驱攘三彭仇,已我心腹疾。愿君如此木,凛凛傲霜雪。斫为君倚几,滑净不容削。物微兴不浅,此赠毋轻掷。”诗里写的“玉山果”,就产自一株生长在金华磐安东川村(该村宋时属东阳玉山所辖)的“香榧王”。据传,这棵香榧树为南梁太子萧统手植,距今已1500年以上,但至今依然能开花结果,让我们在跨越千年之后,在领略东坡诗句的同时,还能吃到东坡先生尝过的同款香榧。类似的诗为树咏、树因诗传的诗话非常多。那些散落在古树梢头的诗意不可胜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著名散文家梁衡在《树梢上的中国》书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树木是与语言文字、文物并行的人类的第三部史书。因为地球上比人年长的植物只有树木。树木、森林一直在默默地注视并记录着人类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古树名副其实是人类的“历史之眼”——读树就是读史。四川剑阁翠云廊有一片古树林,有古柏7803株,平均树龄1050岁,最年长的两棵分别叫“剑阁柏”和“胖大柏”,树龄都在2300多年,是秦惠文王时所栽,历经秦统一六国的烽火,见证过三国鼎立时的刀剑,沐浴过唐风宋雨的洗礼,目睹过纷繁缭乱的中原朝代更替,至今依然虬枝挺拔、枝繁叶茂,让人惊叹,引人遐想!据2015年中国名木古树普查报告,我国目前生长着的树龄1000年以上的古树有10745株,其中树龄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它们几乎与中华文明史“同龄”。仰望它们,每一株古树都是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它们的每一圈年轮都是一行行深邃的文字,每一个细纹都浸透着时间的墨香,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在静谧中可以品味到生命的深邃与历史的辽阔。
读树也似读哲。每一株古树都是一本活生生的哲学书,它们淡定从容的处世态度、随遇而安的平和性格、不畏风雪的拼搏精神、甘于奉献的高尚品德,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走近它们的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放下心中的杂念,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平和。在古树的身上,我们能学会坚韧不拔、生命不息的人生哲理,也可以体会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
读树,就是读历史、读文化、读人生。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读一读那些默默无语的古树。它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文化的那些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