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酒量
■沈琳
我不会喝酒,但从那些古往今来大量描写酒的诗句里,早已间接地感受到酒给人带来的各种体验。
“酒逢知己千杯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碰到老朋友或能聊得来的人,那种千杯不醉的豪迈;老友即将远行,依依不舍的伤感;中秋佳节,圆月当空,却无人相聚的孤独;寒冬里火炉旁,友人陪伴的温馨……种种情感,都从酒中得以呈现。
记得小时候好客的父母经常请朋友、同事到家里做客。父亲没有酒量,但他的朋友们似乎个个好酒量。那时他还在企业、乡镇工作,每次他的新朋友都会奇怪地问,你不会喝酒怎么搞好企业、做乡镇工作?可是时间证明,与他交往过的同事大多成了他的朋友,而他喝酒的“免战牌”用到现在。他是用诚心诚意待人接物,岁月则回馈给他丰厚的回报。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在家里滴酒不沾,但在“酒江湖”上却留下了她的“传说”——好酒量。母亲是在北方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南方人。因为一直说普通话,当时在满街说方言的小城很有辨识度,加上北方与部队的“标签”,聚会经常被劝酒。听说开始她自己从不喝酒,也不知道自己的酒量。直到当记者后接触的人多了,有些朋友试探性地劝她喝一点,结果才发现酒量果然是可以“培养”的。传说她红酒不醉,传说她喝啤酒多少都“不动声色”……性格安静的母亲在朋友中留下了豪爽的名声,也让人对她刮目相看。
如今,父母依然在各自的领域努力着,发光、发热,似乎岁月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初心,反而使他们更有时间、精力做自己年轻时想做的事,也更有经验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是参加工作后才知道这些的。岁月流转,我也到了父母当年的年龄。有时朋友们小聚,一些同事和长辈会问我遗传了父亲的酒量还是母亲的。我说我是遗传了父亲的。我想,只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时间终将给予回报。
在酒桌上,我会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看大家推杯换盏、豪情满怀,从中感受中华酒文化给人们带来的兴奋与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