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镜是怎样重圆的

  □张珠容

  汉语成语“破镜重圆”不仅讲述了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更反映出古人成人之美的美德,现用来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在古代,铜镜的主要功能是照容,如果镜子破碎了,就等同于废品。如今,铜镜虽然退出使用,却早已成为记载历史信息的重要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专家王赴朝就曾修复过两面文物铜镜。有意思的是,他在两次修复时使用的方法并不相同。

  河南洛阳曾出土过一面制于唐代的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螺钿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铜镜”,为唐代的特种工艺镜之一,是用螺蚌贝壳雕制成各种图案,按设计要求粘贴于素镜背面,然后髹漆、研磨,最后在螺钿上毛雕花纹。那面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铜镜的镜背上嵌了许多螺钿纹饰——镜钮上方是一株花树,树两侧各有振翅翘尾的鹦鹉;镜钮左侧有一高士抚琴,右侧另一高士手持酒盅,他的背后还有一名女侍;镜钮下方还有仙鹤、水池等物。

  这样一面雕工精美、意境高雅的铜镜实属罕见,却有一道明显的裂纹横贯铜镜中部,且许多螺钿都松动了。王赴朝刚拿到它时,为了便于保管,只能将它固定在一个石膏托上。想到如此精美的铜镜不能展出,他很是着急,于是决定将其修复。可是,用什么方法来修呢?这面铜镜重1362克,直径24.2厘米,总体厚度6毫米,最薄的地方只有2~3毫米,也就是说,它的粘结面非常小。王赴朝想到了赵州桥桥拱连结的银锭扣工艺,决定也采用它来加强铜镜的强度。“银锭扣”又名银锭榫,是两头大、中腰细的榫,因其形状像银锭而得名。它的拉力很强,无论是拉伸还是扭聚,都能增强主体的承重能力。此外,银锭扣可使用的材料广泛,可以是铁的,可以是石头的,也可以是木头的,只要适合就行。

  王赴朝找到最适合青铜镜的材质——铅锡合金,然后加工成银锭扣。在修复铜镜之前,他先将一枚枚珍贵的螺钿小心翼翼地取下,然后将铅锡合金的银锭扣焊接在镜子边缘部位,这样既加大了镜子的承载力,又避免了伤害到螺钿纹饰。焊接完成之后,他又将螺钿按照原样一一粘回去。最后,他又使用精湛的做旧手法使铜镜“复古”。如果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这面螺钿铜镜有过裂纹。

  过了7年,王赴朝又接到了修复另一面破镜的任务。当时,中国内蒙古通辽市发现了一座辽代契丹贵族墓。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面铜镜破成两半,严重影响了上面的牡丹、花鸟等纹饰。不过,王赴朝看到这面铜镜时完全不考虑此前所用过的银锭扣修复工艺,而是换了一种思路去分析:是不是可以使用销钉来修复它?销钉是一种常用的机械加固件,使用方法也很简单:在器物内部钻孔,通过销钉拼接在一起,这样能最大程度不伤害到器物表面。王赴朝拿到铜镜时还发现它的两半都有微微翘起,已经变形,就先进行矫正,使其恢复原状后,再使用销钉将两个部分拼接成一面完整的铜镜。

  王赴朝说:“青铜镜的纹饰、出土印迹等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进行文物修复时,能局部处理的就不大面积处理;能小修小整的就不大刀阔斧;能用缓药的,就绝不用猛药。”正因如此,两次的铜镜修复他使用了银锭扣和销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在文物修复界,类似于王赴朝这样的考虑被称为“最小干预原则”。在最小干预原则的加持下,在珍惜与爱惜文物的情怀中,修复者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这才能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看到什么是真正的“破镜重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