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咬杀”及其“豺”
□蹇庐氏
闲翻书,读到《太平广记》所引唐人笔记《御史台记》里的一则故事:“(武)则天禁屠杀颇切,吏人弊于蔬菜。师德为御史大夫,因使至于陕。厨人进肉,师德曰:‘敕禁屠杀,何为有此。’厨人曰:‘豺咬杀羊。’师德曰:‘大解事豺。’乃食之。又进鲙,复问何为有此。厨人复曰:‘豺咬杀鱼。’师德因大叱之:‘智短汉,何不道是獭?’厨人即云是獭。师德亦为荐之。”
说武则天信佛,敕令禁止天下屠宰牲畜和捕鱼捉虾,以示她有好生之德。被时人张鷟赞为“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可谓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的御史大夫娄师德到陕西公干,在宴席上碰到了羊肉、鱼肉到底吃不吃的尴尬。好在厨师成竹在胸或者说伶牙利齿,说羊是“豺咬杀”的,并非屠宰,于是“食之”,说鲙鱼也是“豺咬杀”的,但吃无妨,自然,这被娄师德“大叱”其“智短”——因其不合常识也,其实,智“短”不“短”不重要,重要的是,鱼也被引导为“獭咬杀”,所以,“荐之”也未违“敕禁”。总之,羊啊鱼啊,都可大快朵颐。
既已饕餮,这且不表。忽然想到,厨师为什么要说羊是被豺咬杀的?想当初,可以咬杀羊的,真不胜枚举,但凡虎豹狮狼皆可咬,便是猎狗,咬杀一羊,也是轻而易举。
为什么一定要是“豺咬杀”?
偶然闲翻,又读到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是千古名檄,言辞犀利,慷慨激昂,对武则天是口诛笔伐:“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写尽了武则天的累累罪恶,并因之晓喻天下“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檄文中所说的“虺蜴为心,豺狼成性”,是骆宾王把“伪临朝”的武周皇帝称为“豺狼”了。
武则天固是“豺”乎?
在檄文里,武则天确是不折不扣的一只凶“豺”。
突发奇想,御史大夫娄师德陕西宴席“包厢”里厨师口中之“豺”是否另有“寓意”,具体而言,厨师称羊啊、鱼啊都被“豺”咬杀,是不是厨师也在“写”民间版的“影射文章”?
本来,人们对武则天“踢”开李氏,建立武周已是痛心疾首,加之武则天的大肆杀戮唐朝宗室,尤其是其暴政更激起了人们的义愤。确实,她的“告密制度”和“酷吏政治”实在太过离谱和残暴。为“监察”宗室和大臣,她大兴告密之风,鼓励告密,且对告密之人优渥有加,统由朝廷供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人樵夫,武则天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符合旨意的,立马破格升官;并非事实,也不问罪,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这就给酷吏提供了“驰骋”的舞台,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酷吏便是通过告密平步青云,成了掌管制狱的“高官”。酷吏政治下,被告者一旦被投入狱,即被酷刑侍候,能活着出狱者百无一二。如是,告密之风日盛,被严刑拷打致死的日滋月益,弄到“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大臣们每次上朝前,都要和家人诀别。
其实,包括“颇切”的“禁屠杀”,致“吏人弊于蔬菜”,更致民不聊生,也是她残酷之表现。史载“(长寿二年)五月,丙寅,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江淮旱,饥,民不得采鱼虾,饿死者甚众”,为显自己有好生之德,却导致民众饿殍载道,这不是“虺蜴为心”?
可见,武则天确乎如骆宾王痛骂的“豺狼成性”,也显见,天下苦武周久矣、恨武周深矣。在四处起兵讨伐之前,可以想象,早已天怒人怨。
当此之时,厨师的指鸡骂狗,也不是不可能。如是,则宴席上厨师的“如流对答”,尤其是,脱口而出鲙鱼也是“豺咬杀”的,一则表露“豺咬杀”之广之众之酷,再则显示骂“豺”之心深而久,三则不失机锋,更有皮里阳秋之妙。娄师德的引导称“何不道是獭”,则显示其确然是“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
由此说来,“豺咬杀”及其“豺”,很可能是含沙射影,表达民间对武周皇帝的怨愤,即骆宾王之谓“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姑且聊备一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