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的“接力赛”
□陈鲁民
古今中外,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得到过贵人相助,成为他们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实,不少贵人自己也曾得益于前辈贵人,贵人也会代代接力。因而,如果我们被贵人提携成为“新贵”后,也别忘记帮助那些“嗷嗷待哺者”,把贵人的接力棒传下去。
孙宝琦是蔡元培的贵人。1907年6月,蔡元培决定自费去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但苦于手头拮据,无法成行。听说孙宝琦任出使德国大臣,便登门拜访,请求在驻德使馆内任一职员,以便勤工俭学。孙宝琦与他素不相识,但一番谈吐后,很欣赏他的学问见地,当即答应聘用,每月发津贴银30两,不必担任职务,并照顾食宿。到德国后,考虑到蔡元培的旅居经费不足,孙宝琦又介绍他兼任唐绍仪之侄的家庭教师,每月报酬100马克,使他得以顺利完成4年学业。蔡元培对此念念不忘,铭记在心,并继承孙宝琦的美德,在成功后也乐当贵人。
于是,蔡元培就成了胡适的贵人。1917年7月,胡适学成返国,尚不满26岁。蔡元培仅凭其几篇文章,在他刚刚步出校门、尚未上过讲堂以前,就独具慧眼,加以援引,破格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对其处处予以维护,充分信任,大力支持他参与新文化运动。而胡适对于蔡元培的知遇之恩,则是刻骨铭心,终生牢记,并对蔡元培崇敬备至,竭诚拥戴。蔡元培在北大所推行的一连串重大而新颖的改革,胡适都是其最得力的帮手,他不仅积极参与,并为之出谋献策,冲锋陷阵,成了蔡元培的左膀右臂。
楷模在前,有样学样,胡适也成了沈从文的贵人。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当校长,很赏识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沈从文,就力排众议,顶住压力,特事特办,聘请只有小学毕业的沈从文任教,使他从一个北大旁听生一跃成为了大学教师。并对他宽容、爱护、教诲,为他的成长提供空间,使他不仅有了一份稳定职业,还为他的爱情大开绿灯,创造条件,让他遇到了一生真爱张兆和。沈从文为此感念终生:“适之先生的最大的尝试并不是他的新诗《尝试集》,他把我这位没有上过学的无名小卒聘请到大学里来教书,这才是他最大胆的尝试。”
见贤思齐,沈从文又成了汪曾祺的贵人。1939年,汪曾祺考上西南联大,得知老师是著名作家沈从文,高兴不已。沈从文也很欣赏这个学生,亲自帮他修改文章,推荐发表,逢人就说:联大出个好作家苗子汪曾祺。在写给施蛰存的信中也提到了这位得意弟子:“新作家联大方面出了不少,其中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在沈从文的鼓励和指导下,汪曾祺在文学创作上越发刻苦,苦心孤诣,不断发表作品,并渐入佳境,形成自己的风格,推出《受戒》《大淖记事》等名篇,被誉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这就是贵人接力的魅力,助人成才,功德无量,前赴后继,生生不息。在人类发展长河中,文化文明需要薪火相传,思想美德需要代代继承,贵人懿行也需要接力接棒。有朝一日,当你我有资格有能力充当贵人时,也千万不要忘记接力之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