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暖酒壶

清代银烧蓝暖酒壶

  □李喜庆

  漫漫冬夜,寒意渐浓,如能饮一杯美酒,即可祛除寒意,也可忘掉一天的烦闷辛劳。唐代大诗人元稹有诗写到:“寒夜灯前赖酒壶,与君相对兴犹孤。”古人饮酒喜欢温热后再饮,晋代文人左思在《魏都赋》中就有“冻体流澌,温酎跃波”的词句,温酒不伤脾胃,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同时,温热的酒喝起来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

  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银烧蓝暖酒壶,就很有诗情画意。壶高9.7厘米,由内壶和外套两部分组成。外套银质为六棱柱形,六角下各有一足,上有提梁,方便移动。套身六面分别錾刻梅、兰、竹、菊等纹样,并施烧蓝珐琅彩,做工精美,形制儒雅。其中梅傲立枝头,兰清新优雅,竹超凡脱俗,菊清淡高洁,可以说与文人气节十分契合。内壶为圆柱形,有流、盖及双提梁。壶在使用时,将热水注入外套内,再置入装着酒的内壶。使用此法烫酒比用炭火直接加热更方便,而且外套中的热水可随时更换。此壶造型独特,做工考究,纹饰生动,色彩艳丽。寒冷冬季,窗面瑞雪纷飞,室内三五好友围炉夜话,暖酒壶刚刚打开,里面的琼浆玉液热腾腾冒出缕缕生烟,酒香四溢。大家一边慢慢饮酒,一边彼此交心长谈。

  银烧蓝又称银胎珐琅,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焙烧、錾刻、锤揲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先是以银为胎,用银花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用透明、半透明的珐琅釉料填于银胎花纹上,经过500℃到600℃左右的低温多次烧制而成。常见的珐琅釉有蓝、绿、红、黄、白5种颜色。据有关记载,13世纪末,此工艺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世纪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银胎珐琅器,而我国发现最早的实物是清雍正年间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彻,属于成熟期产品。我国早期的烧蓝工艺品是由清代内务府广储司设的“银作”来生产,生产的工艺品都是为皇宫贵族服务。直到清晚期,这门工艺才走向平民,民间银铺也开始烧制这种器皿。银胎珐琅制品可以根据需要镶以玛瑙、松石等做装饰。“银”作为贵金属具有贵重和坚固性,而珐琅釉料晶莹、光滑极具装饰性,因此用此工艺制作的盒、罐、瓶或是小型摆件,绚丽、明快,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