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青釉倒流壶

五代青釉剔刻花狮提梁倒流壶

  □董国宾

  古老的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神奇之壶,即倒流壶。这种国宝级收藏品,有一件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乃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此精美之物,既为壶,却没有可以掀动的壶盖,提梁、壶首和壶身浑然一体。往壶内注水时,需将壶体倒置,从底部梅花孔注入,放正后再从侧面壶嘴倒出,底部却滴水不漏。

  这把倒流壶 ,看似匪夷所思,其实它里面隐藏了深刻的道理:在生活和实践中,做事情要从多个角度去考虑,要灵活,要灵巧,头脑莫刻板,要多出巧点子。同是一件事,侧一下身,调试一下方位和方式,又不失法度和理性,才能走到事物的精彩里面去。

  由于该壶逆反了传统的壶顶注水法,把壶倒过来,将水从底部注进壶里,放正后倒出,因此被称为“倒流壶”,又称倒灌壶、倒装壶。

  此青釉提梁倒流壶,高18.3厘米。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壶盖为柿蒂形,提梁乃一只伏卧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侧卧张口的母狮。壶身周圈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仰莲瓣,其纹饰简洁明快。壶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为盛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所以底部虽有孔而不会漏。工匠们利用了“连通容器内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反映了工匠艺人的睿智巧思。

  史料记载,宋、辽、金时期,倒流壶较为流行,宋代最为出名。元代时,其制作工艺已炉火纯青。《元代瓷器目录》载,倒流壶制作奇特,烧制需经3道工序,每道工序均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倒流壶。

  在宋代,制瓷业有了较大发展。当时窑口林立,瓷器品种繁多。北方定窑的白瓷,耀州窑的刻花青瓷,磁州窑的白釉黑花瓷,钧窑的窑变瓷等,以其丰富的装饰技法构成了北方瓷器的独特风格。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青釉剔刻花狮倒流壶,经考证,即为五代耀州窑生产。上世纪70年代初,出土于陕西彬县。该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技法运用纯熟老练,纹饰疏密有致,过渡自然。壶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绿深沉,素雅润泽,展示了五代耀州窑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