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坛“神仙眷侣”管夫人

管道昇《与中峰禅师尺牍》

  □周惠斌

  管道昇(1262~1319)是元代最著名的女书画家,28岁嫁给中国“楷书四大家”之一、“赵体”开创者赵孟頫为妻。婚后30年,他们志同道合,夫唱妇随,品书论画,鹣鲽情深,被誉为书坛“神仙眷侣”,书写了中国艺术史上一段珠联璧合的爱情佳话、完美婚姻。

  管道昇,吴兴乌程县(今浙江湖州市)人,字仲姬,幼习书画,仪雅多姿,年少时即以擅画墨竹而名噪一时。元延祐四年(1317),被册封为魏国夫人,世称“管夫人”,与东晋书法家“卫夫人”(卫铄)并称“书坛两夫人”。管道昇才华横溢,诗书画三绝,德才兼备,福慧双全,尊传统,信神佛,超凡俗,一如其名,循道而昇,开智开慧,是一位温婉娴淑的妻子、循循善诱的慈母。

  相传,赵孟頫50岁时想效仿当时名士纳妾,管道昇处变不惊,写下如元曲小令的《我侬词》表达自己的感受:“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词中不见幽怨珠泪,只有情深意笃,以吴侬软语道出了同患难、共荣辱,举案齐眉、生死不渝的真挚感情。赵孟頫看后深受感动,愧疚不已,作揖赔罪,再也不提纳妾之事。管道昇以卓越智慧安然化解危机,而且加深了夫妻情义,从此两人不离不弃,直至终老。管道昇生养有3个儿子、6个女儿,相夫教子,传承书画,儿子赵雍、赵奕,孙子赵凤、赵麟、赵彦正皆为名冠一时的书画家,外孙王蒙更是“元四家”之一。一门三代名人辈出,谱写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瑰丽篇章。

  元延祐六年(1319),管道昇病逝,赵孟頫悲痛欲绝,第二年作《醉梦帖》(23行,254字),寄托悲绪哀思,并亲笔撰写感人肺腑的《魏国夫人管氏墓志》,表达了对亡妻的痛悼和怀念。三年后,赵孟頫也驾鹤西去,两人合葬于生前的约定之地——湖州德清东衡里戏台山(今洛舍乡东衡村),践诺了“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的誓约。

  管道昇擅画墨竹梅兰,晴竹新篁,为其首创;兼工山水佛像,笔法洒脱,意境清新,且精翰墨辞章,刺绣技艺超群。传世作品有《水竹图》(故宫博物院藏)《竹石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墨竹谱》《长明庵图》《山楼绣佛图》等。此外,善小楷和行书,取法赵孟頫,得其真传及精髓,赵孟頫曾言:“道昇素爱笔墨,每见余尺幅小卷,专意仿摹,落笔秀媚,超逸绝尘。”小楷端庄华贵、雍容严谨,行书舒展俊逸、圆润流畅,两人风格相近,并无二致,难辨同异。曾作《璇玑图诗》,五色相间,意趣盎然;书《金刚经》数十卷,遍赠名山名僧;所写《千字文》,被元仁宗视若珍宝。世人称颂:“管夫人作书,寸缣片纸,人争购之,后学为之模范。”

  管道昇的行楷书结体妍丽灵动,笔画遒媚秀逸,点捺转折,潇洒脱俗,富有变化,秀润天成。行书代表作《秋深帖》(纵26.9厘米,横53.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传为赵孟頫代笔之作),是写给婶婶的一封问安家书,18行,132字。结构紧凑,线条劲健,笔墨丰腴,错落有致,富于女性的典雅柔美。《与中峰禅师尺牍》(纵31.7厘米,横72.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33行,513字,约50岁时所书,是写给中峰明本禅师的信札,款署“女弟子管氏道昇和南拜覆”,钤“赵管”朱文印。管道昇笃信佛法,与赵孟頫同拜中峰和尚为师,是其俗家弟子,尺牍内容主要感念师恩,希冀其点化亡者,普渡已故亲人早生佛界,语言哀痛悲切,表达了对禅林巨擘的感激之情。书体楷、行、草三体兼备,布局舒朗,字距紧密,行距宽松,方笔为主,间以圆笔,字形匀称规整,欹正相杂,结体略呈扁形,形聚神逸,将飘逸与苍劲、姿媚与雄健融为一体,呈现跌宕之美,气韵高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