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
王厚明
□王厚明
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这道出了人与人生的关系,也道出了意识与存在的哲理。但更应该说,认识自己才有更好的人生。那么,怎样才算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又何以拥有更好的人生?
《道德经》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正是全方位的自知。只有客观地察己知己,才能看清自身长短,充分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
1952年,爱因斯坦面对以色列第二任总统一职的邀请,他在报上发表声明予以谢绝:“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之任。”著名作家冯骥才也曾受邀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然而他却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官,“我这人性情就是比较浪漫,待人接物都是感情用事,作为一个官员总有很多约束”,最终拒绝了这份邀约。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无论是总统还是文化部部长,爱因斯坦和冯骥才面对职务的巨大光环和荣誉,没有丧失自我,也没有跨界享用盛名,而是清醒认知了自己的优劣长短,坚守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也更加成就了他们各自领域的精彩人生。
认识自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成就自己的前提。即使不一定能事事顺意,但至少可以给失败和挫折做减法。自我而不自知,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很容易让自己走了弯路,空耗了时间和精力,蒙受不必要的损失。法国作家巴尔扎克便是如此。年轻时的他迫于生计选择经商,想赚够了钱再无忧无虑地写作。然而对商业一窍不通的巴尔扎克屡次经商屡次失败,直到因过度写作劳累与世长辞也没能还清债务。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提醒: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谓“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都是这个道理。人,总会有智力、运气的差别,总会受环境、现实的约束。认识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人生“配置”,自知基本“性能”和发展“潜能”,别把运气当才华,别把平台当本事。事物,要和能力匹配,如果自不量力,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只会与规律和大势相违,与折腾和苦累相伴。因此,也应该明晰,喜欢做的行当,不一定适合;干不了的事情,不要勉强;心没底的诱惑,不要尝试;不对等的圈子,不要硬融。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不是让人停止不前,也不是去怨天尤人,而是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去收获前行路上的惊喜。1994年,新加坡旅游局给李光耀总理致电,大意是,我们不像埃及有神奇的金字塔,不像法国有举世闻名的埃菲尔铁塔,不像夏威夷有绵延数十里的海滨,不像中国有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我们只有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李光耀总理批示道:阳光,阳光就够了!后来,新加坡利用一年四季直射的阳光大面积种植花草,吸引了无数外国游客,从而连续多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跻身亚洲前三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从小就拥有极高的唱歌天赋,但他更喜欢当教师,然而不擅长管教的他饱受学生调皮之苦。这时他的父亲告诉他:“选择你的优势,找准你人生的定位,一个人不能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于是帕瓦罗蒂放弃了教书,开始重拾自己拿手的唱歌事业。找准了位置的他很快崭露头角,屡获大奖,一度被称赞为“高音C之王”。
莫言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位置,就像一个人知道自己的脸面一样。”认识自己,重在平视自己。正如杨绛先生所说:“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认识自己,贵在找准自己的定位。清人阮元在《吴兴杂诗》中说:“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讲的就是不同位置有不同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价值,要懂得取舍,学会扬长避短,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邯郸学步,也不坐井观天,要善于找准自己的位置。认识自己,成在突破自己。人是可塑的,现在的我,并不是过去的我,不断修炼自己、战胜自己,才能超越自己、成就自己,才能跳出固有圈层,追求更高层次,赢得更多机遇。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不仅流淌着反躬自省、净心自渡的谆谆告诫,更传递着灵魂成长、凤凰涅槃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