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脸,旧时女人美容术
张蓬云
□张蓬云
在古代,喜期定了,嫁妆齐了,姑娘要出阁嫁人了。且慢,还有一样非常重要的出嫁前的美容——绞脸,这是必须的。绞脸是清除脸面上较重的汗毛,让脸面更光彩照人;修剪一下眉毛,让柳叶弯眉温情如水。这古时习俗北方与江南都有,可谓“国风”。
绞脸又叫开脸。除了为美丽之外,开脸还有另一层意味,就是古时女子十四岁成年了,要行“及笄礼”,标志已到婚嫁年龄。而出嫁前,家人要为女儿“上头”与“开脸”,这对当时的女子是很重要的。“上头”是改变发式,“开脸”就是美容修面,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
旧时有身份地位人家的女儿家是不能成天在大街上逛荡的,更不能像现在的古装电视剧中,青春少女满大街游手好闲,路边喝茶,小店吃饭,举个烤串儿东张西望,那会让人耻笑没规矩、少家教,因为女儿还在“封闭”期。大户人家的未嫁女,虽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可也多是“藏在深闺”,学做些针线缝纫,读些诗书,是极少抛头露面的。只有到了出嫁之时,才“开脸”露面,小花向阳,越过风俗限定,从此就可以闪亮登场,走入社会生活,上街购物、串门,并可在家参与迎来送往之事。开脸,就是从此拨开女儿家的神秘纱幔,成为大人,上个档次,可公开亮相,面对陌生人了。
到了当代,就是六七十年前吧,不光只在东北地区,大江南北城镇乡村还都留有女子绞脸的习俗。姑娘出嫁前绞绞脸好像是很有必要的“程序”。特别是汗毛较重的鼻下“地区”,一经绞尽汗毛,再略施粉黛,那秀丽,那娇柔,定是给人一大惊喜。《红楼梦》中香菱嫁给薛蟠之前也是“开了脸,越发出挑的标致了”。但绞脸这门手艺,它既无专业店铺为您服务,也没有指定人员操作,这种手艺藏在民间,留在极少老妈妈或老大嫂的手上与心中,也算是民间传承的美容术吧。《儿女英雄传》四十回中:“连沐浴带更衣,连装扮带开脸,这些零碎事,索兴都交给我。”是例。
我母亲是这门“艺术”的高手。附近邻居家的女儿出嫁,差不多全由她给细心“美容”一番,让姑娘欢欢喜喜迎接新生活。我姐姐(今97岁)出嫁,也是由她给绞的脸。当时,我还小,只记得绞脸时,姐姐总紧眉头,偶发“哎哟”之声。我觉得母亲是在给姐姐“上刑”。事后我问姐姐疼不,她说拔汗毛还有不疼的?但能忍得住。她见我不信,就抱住我的头说:来,姐给你拔几下试试。我吓得挣脱跑开了。
我长了几岁后,觉得女子绞脸,只是她们出嫁前的一个小小仪式,是一种独特“享受”。可不久又发现我错了。因为,一些少妇或是年轻的妈妈们,逢年过节或要参加某个喜庆活动、重要仪式时,为了容貌光彩照人,大多也是要绞绞脸的,这让我明白了,绞脸或是当时女子的一种美容、化妆手段吧。有邻居的年轻媳妇找来了,母亲先让她用温水洗洗脸,等脸面皮肤干了,母亲先在她脸上淡淡搽一点香粉,为的是让汗毛“站起来”。然后,母亲取二尺多长的黑丝线,打折,一头用牙咬住,一头由左手拉直,右手将丝线拧搓、绞劲儿,当折扣的丝线绞成麻花了,右手大拇指与食指便可一张一合来松动与收紧那段“麻花”,围住皮肤上的汗毛,并将汗毛绞住、拔出。如此反复绞拔,让丝线“走”遍全脸,就像割麦子一样,一边割麦一边移动,汗毛绞没了,脸上也就光亮了。这时,母亲会几次叮嘱,回家别洗脸,一天内脸上千万别沾水(其实是怕毛孔感染),第二天用温水洗脸,脸干了,搽点香粉,人就漂亮了。
到了上世纪60年代,这种不算科学的绞脸就没有了。汗毛的淡重不再成为女子俊秀的话题,因为有了许多让女人更美丽动人的美肤护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