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大戏中的“哨棒”
李丹
![]() |
国画《武松打虎》 |
□李丹
武松打虎是文学名著《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段。这段情节描写得如此绘声绘色,生动逼真,是千古佳作。武松打虎,用拳打,用脚踢,老少妇孺,人人皆知。
可是,作为《水浒传》中的艺术描写,武松那随身携带的哨棒,在打虎中也打出了好戏。一根哨棒,说白了,也就是棍棒吧,人们经常见到,实在是普通极了,不足为奇。可是,在《水浒传》施耐庵的笔下,这根普普通通的哨棒,对于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既神奇又真实的艺术境界的构成,都起到了极微妙的作用。
最早注意到这根哨棒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水浒传》批评家金圣叹。他在《第五才子书》中批点作者“十八次”提到哨棒(还不包括哨棒余波),写了两段评语。其一是在“哨棒七”处:一路又将哨棒特特处处出色描写,彼固欲令后之读者,于陡然遇虎处,浑身依仗此物,以为无恐也。却偏有出自意料外之事,使人惊奇。其二是在“哨棒十六”处:半日勤写哨棒,只道仗他打虎,到此忽然开除,令人瞠目噤口,不敢复读下去。哨棒折了,方显出徒手打虎异样神威来,只是读者心胆堕矣。在这里,金圣叹点明了这根哨棒对于艺术氛围的渲染和反衬武松性格“异样神勇”的作用。你看,作者特地一路描写这根哨棒,似乎是为了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武松将凭借它打杀老虎。可是,当老虎陡然出现时,哨棒竟然折了。这样,就造成了紧张、惊险的气氛,使人“瞠目噤口”“惊杀”,乃至“心胆堕”,从而表现出武松“徒手打虎”的异样神威来。
因此,断棒打虎,“断”得出奇。武松酒醉踉跄,偏又遇上吊睛白额大虫。他在惊乱中躲过了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的“下马威”之后,得以转过身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之力”向老虎劈去,岂料树不作美,武松一棒劈到了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这棒断得蹊跷。粗看,不该断,武都头如此江湖好汉,怎会做出这等莽撞失措之事?细想,断得好,武松有超凡本领,可他也是人,面对吃人如麻的老虎,他也惊得出汗,以致忙中生乱,失却战机,还“折”了武器。是的,英雄也有失手的时候,更何况是在酒后呢!但是,正是这“棒断机失”,方才显出英雄本色。武松毕竟是武松,面对老虎的淫威再起,他马上就又镇定下来,刹那间“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一手按将下来”,尽平生之力拳打脚踢,把老虎往死里打去。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棒折失利,正是为武松打虎精心设计的一个“典型环境”。武松棒折,大虫又再次扑落到他面前,此时,刻不容缓,只能就势丟下断棒,用拳脚与老虎“近战”“肉搏”。也正因如此,武松打虎才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可不是,在华夏民族的英雄谱上,打虎者甚众,就是同一部《水浒传》,也还有李逵沂岭砍虎,像解氏兄弟那样用钢叉药箭取虎,或者就是用哨棒打死老虎,“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回目就会失去现有光泽。寻棒再打,“寻”得出神,武松抡起锤般拳头,打了“五十七拳”,没有绝气,武松却已经气力不支了。怎么办?武松只得“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哨棒,“用棒撅又打了一回。”一个寻棒的细节,武松又从“力拔山兮”的英雄跌回到“凡人”之列,经过一场恶战,他也疲惫了,并且,看着将死未死的老虎,似乎还有点后怕呢。这与前面的“拳打脚踢”是多么不协调,然而,“寻棒再打”,恰如舞台上的追光,细针密线地塑造了一个深深植根于“凡人”土壤中的盖世英雄。
回过头来,我们会益发感到武松当初带棒上冈,“带”得出俗了。分析武松敢于只身夜过景阳冈的原因,人们大都认为,武松除仗着一身超人武艺外,更主要的是与店主人一番争执后骑虎难下。这些,当然是有道理的。但是,请别忽视,武松最后敢于过冈,哨棒为他壮胆不少。武松在《水浒传》中一出场,就随身携带着哨棒,虽然上冈前,武松还悠哉游哉,“将哨棒绾在肋下”,可是,上冈后,他也就不得不存三分戒心,“一只手提着哨棒”了。就是在酒力发作,他躺倒在大青石上时,也没有忘了“把那哨棒倚在身边”,随时准备迎敌。因此,玩味再三,施耐庵塑造的本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打虎英雄,却为何让他带着武器上冈?奥妙在于,如此不但自然妥帖,无损武松的打虎神威,而且更有助于我们把英雄区别于那种只凭一时冲动的草莽之士的“匹夫之勇”。
由上可见,一根普通的哨棒,经过施耐庵匠心独运的一再渲染,的确显示了武松的“身份”。哨棒,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极有特征的艺术细节。武松一路上哨棒不离身,因为他是一位现实中的英雄,而不是腾云驾雾、口吐飞剑的仙客羽士。他闯荡江湖,洞察世情,精明干练;他手中哨棒的“腾挪变化”,便是他的“身份”的具体显现。如果明知山上有虎,唱着高调,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这是莽撞、可笑,不是真的神勇。正因为哨棒不离手,面临打虎时,哨棒又不巧折断,在万分急迫之中,武松只好赤手空拳与虎搏斗,将虎打死,这才显示出武松的“异样神勇”来。
在武松打虎这场戏中,哨棒确实被渲染得声色不凡,除打虎外,更有折棒、丢棒、寻棒的表演。真是“一棒三折”,波澜层生,曲尽其妙,还有哪位大手笔能让这小道具再发挥出哪怕稍微一丁点儿作用呢?也许,这就是“武松打虎”这段情节能够达到既神奇又真实的艺术境界,因而具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