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节俭观念
孙丽丽
□孙丽丽
我国古人崇尚节俭,把节俭作为一种德行去修行。元代孔齐在《至正直记》中说:“俭者,美德也。人能尚俭,则于修德之事有所补。”
在如今的社会大潮下,现代人一边不停地买买买,一边又高喊断舍离,似乎买才是爱自己,舍才是高品质生活。一位日本家庭主妇出版的《断舍离》在中国风靡一时,现代人已意识到“过剩”是一种病态生活。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节俭,我们就会发现应对时代问题的中国智慧。
古人崇尚节俭,但节俭是一种怎样的美德,为何是一种美德,却很少被现代人所认识。
《说文解字》曰:“节,竹约也。约,缠束也。引申为节省,节制,节义字。”“俭,约也。从人佥声。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节俭原意是,约束自己不放纵,是人的一种内在修养。
《周易》云:“节,亨,苦节,不可贞。”意思是说,节制可致亨通,但苦节,即过分节制则不得其中。“节”是一种“中道”,既不放纵,又不过分苛刻,是一种理性合宜的态度。
《礼记》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谓祭之礼,故始诸饮食。”意思是,礼仪文化和祭祀之礼,都始于饮食。学者认为,先民将饮食作为进献之礼,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最高的礼敬。敬畏食物,是对动植物生命的敬畏,更是对人类生命的敬畏。
司马光非常注重孩子的节俭精神,他在《训俭示康》中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告诫孩子“以素俭为美”。引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来训诫子孙。
朱柏庐在《劝言》中说:“勤与俭,治生之道也。”即使家庭富裕殷实,亦要节俭持家,这样家族才能兴旺发达。王士晋在《宗规》中说:“多费多需,至于多取,不免奴颜婢膝,委屈徇人,自丧己志。”没有节俭精神,会导致个人活得没有颜面。
儿童在不足、匮乏的物质生活中,才有机会养成惜物、爱物的习惯。而提供过于丰盛的物资,欲望及时得到满足的生活,则会使儿童过于重视自己的情绪与欲望,任意妄为,且永不知足。明代霍韬指出:“子侄贤不肖,莫大于勤惰奢俭。”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你再有权有钱,也没资格浪费这个地球上的资源。节俭,本身就意味着“节欲”,是保持心灵和谐的人性智慧;节俭,是一辈子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