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何处得销愁
陈大新
□陈大新
作品流传不多,却不乏惊艳之句的唐代诗人于良史,有一首《冬日望野寄李赞府》云:“地际朝阳满,天边宿雾收。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北阙驰心极,南图尚旅游。登临思不已,何处得销愁。”诗的一开头,便展示出了野望的宏大画面,地际与天边相对,只见朝阳铺向广阔的大地,昨夜的雾气正在天边渐渐消散着。如此景象,是只有登高望远者才能领略到的。颔联写冬景,在辽阔的原野上,北风吹起了白沙般的残雪,在空中打着旋转,脚下的河流涌动着,推拥着一块块的断冰,向前滚动着。曾编《中兴间气集》的高仲武评说:“良史诗清雅,工于形似。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吟之未终,皎然在目。”这一联也极为后人所称道。颈联是谈自己的境况,诗人心驰北阙,却逆旅于南方,这其中的曲折身世,是难与人说的,命运的捉弄,真让诗人一言难尽。尾句以设问作结:“登临思不已,何处得销愁。”诗人来到冬日的原野上,登上高处,远眺天地之间的壮丽景观,面迎北风卷起的残雪,俯视脚下大河中推挤而去的断冰,想到自己身不由己的困境,一时思绪绵绵。还是把这许多的忧愁苦闷,消解于冬日的原野吧,朝阳正洒满大地,那些忧郁的情绪也如宿雾一样,渐渐消散。“何处得销愁”是诗人故问之句,其实是说,哪里可以销愁?只有这冬日的原野上大自然的美景啊!
从《冬日望野寄李赞府》一诗中,可见于良史诗歌的功力,高仲武的评语是恰当的。于良史另有一首极有名的诗《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诗写春山的美好,只“多胜事”“夜忘归”数字,佳境之令人神往已尽皆托出。练句极工,出手不凡。颔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广为人知的名句,有评者认为堪称唐诗里最美的诗句之一,其清雅绝俗、玲珑剔透,让人赏玩不已。据扬之水考查,古代瓷器中描绘这两句诗意的图画最多。
于良史的诗深得陆机《文赋》为文的要旨,能立片言以据要,成一篇之警策。他的诗虽然只有数首流传下来,《全唐诗》收入于良史的诗共七首,却能以“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样的警句千古流芳,知名于世,在诗歌史上,也是以少胜多的典型了。
于良史,两《唐书》无传,唐肃宗至德年间,官侍御史,德宗贞元年间入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为僚佐。关于他的身世,有其《自吟》诗,可略窥一斑,诗云:“出身三十年,发白衣犹碧。日暮依朱门,从未污袍赤。”“出身”指入官场。诗人经历了三十年的宦海生涯,仍然沉于下僚。所谓“发白衣犹碧”,是说头发都白了,还在卑微的职务上。“衣犹碧”:官职微小。据《旧唐书》“舆服”记:贞观四年(630)规定,三品以上官员衣紫色朝服,五品以上是绯色,六品七品是绿色,八品九品是青色。龙朔二年(662)时,将八品九品的朝服由青色改为碧色。于良史“衣犹碧”,其官位微可知。而“日暮依朱门,从未污袍赤”,说自己虽然经常出入于达官显贵之门,却并没有“近朱者赤”,染上官场的陋习,也因此虽“出身三十年”,也还是升不了职。“从未污袍赤”也是一语双关,近朱不赤,有出淤泥而不染之意,又有与“朱紫”无缘的意思。
于良史曾有过一段隐居的生活,但具体是在何时何地,无法确定,但仍可以从他的《闲居寄薛华》中印证,其诗云:“隐几读黄老,闲居耳目清。僻居人事少,多病道心生。雨洗山林湿,鸦鸣池馆晴。晚来因废卷,行药至西城。”他晚年的情况,由于缺少资料,今已不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