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何以湮没了正史

  □胡建新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溯其渊源,既有来自正史的传播,也有来自野史的传说。那些通过野史流传下来的故事,不仅谬种流传、讹以滋讹,而且每每反客为主,渐渐湮没了正史。在经历时间长河的涤汰后,很多人只知野史中的故事而不知正史中的史实了。

  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当属《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现在多数人所知道的三国故事,大都来自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又有不少是“演义”了的虚假故事,与《三国志》有着很大出入。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原是一部纪传体正史,它粗陈梗概,纪事简略。南朝宋官员裴松之受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添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使其传奇性和可读性大大增强。后来,通过宋代艺人的表演说唱,三国故事更加流行。在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仅元杂剧中就有近30种演绎三国历史的戏剧作品。史一旦成剧,其虚构成份便可想而知。到了元英宗至治年间,《全相三国志平话》问世,为元末明初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提供了充分的虚构素材。

  毫无疑问,以上这些著述和演义,都与正史有着很大不同,有的甚至是纯属虚构的传说或戏说。比如,“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三国演义》用三个章回的篇幅,详细而又生动地讲述了诸葛亮用计气死周瑜的情景和细节,可谓曲折离奇、精彩之至。然而,故事中的主要情节、过程和结局等,却是罗贯中为神化诸葛亮而虚构出来的,正史中无任何记载。时至今日,人们只要谈起诸葛亮和周瑜,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不少人还以为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从史实的角度看,此现象堪称“以讹传讹”的生动一例。此外,诸如“空城计”“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孔明草船借箭”“关羽单刀赴会”等故事,均非出自《三国志》等正史,大多属于虚构之作,至少存在许多虚假成分。

  野史,一般被认为是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是与官修的正史相对而言的历史故事,其中大部分根据传说、演义、神话等编写而成,有的不乏有一定真实性,有的则纯属杜撰,还有的需要深入考证。说到野史,自然要将它与成语“稗官野史”联系在一起。稗官,乃古代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后来称小说为稗官,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文字为稗官野史。班固《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刘鹗《老残游记》云:“野史者,补正史之缺也。名可托诸子虚,事虚证诸实在。”显然,靠稗官道听途说和以口相传的东西,难保其历史真实性,更难免稗官们为了让故事引人入胜而随意添油加醋,结果越说越玄。不过,正史固然可靠可信,但由于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等多种原因,往往会有意删去一些本该记入正史的故事。野作正时正亦野,那些被删去的正史,有的竟成了野史而受人质疑。

  正史被野史湮没,必然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正史过于正统,内容严肃,叙述刻板,且不乏晦涩难懂之论,故而没有多少吸引力和可读性,非专业人士一般少有兴趣涉猎和卒读;而野史无论在故事内容上还是语言风格上,都很适合普通人的欣赏习惯,再则还添加了一些虽史无其事却很能吊人胃口的“味精”和“佐料”,自然就在较长时间、较大范围内流传开来了。事实亦正是如此,尽管《三国演义》及其他经过演义传说、编撰加工的许多历史故事是虚假的,但依然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所喜爱、所传播。不少人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津津乐道于野史而对正史貌似不屑一顾,足见野史故事的魅力。

  如今,我们都在强调要写好、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故事走入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各地。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如何写好、讲好中国故事,却是一个大课题,也是一个大难题,非轻而易举即可完成。从野史湮没正史的历史现象看,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在不违背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尽量把故事讲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新颖浪漫、引人入胜一些,让听者爱听、读者爱读、看者爱看,从而真正地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