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蟹,吃蟹

  □三川

  螃蟹属甲壳类动物,壳厚扁平,头部有两只长钳,另有八只脚爪,体态略呈梭形。

  模样虽说如此丑陋,螃蟹却有一身嫩肉让人嘴角流涎。而在不知这等凶横之物实为美食之前,人类大抵是对其敬而远之的。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鲁迅先生说的。我们亦常常拿这话形容勇于改革的先行者,却始终无法考证谁才是第一个。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人吃蟹史至少有5000 年。资料显示,考古学家在对上海青浦的崧泽文化、杭州良渚文化层的发掘时,发现先民食用的废弃物中,便有大量蟹钳、蟹壳。

  螃蟹味美,但古人食蟹的初衷却是出于对螃蟹的憎恨。

  江南水润,万年之前便已种植水稻。其间,螃蟹披坚执锐,横行田里,啃咬稻秆。直到元朝,江南一带还把这种糟蹋称作“蟹厄”。高德基《平江记事》记载:“吴下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吴谚有蟹荒蟹乱之说,正谓此也。”

  稻谷乃五谷中的翘楚,多用于祭祀。“无肠公子”率性祸害,噬我饭食,农人岂有不恨之理?恨到极点,只能捕而食之,以泄心中之愤。

  中国人喜欢虚构各种传说来演绎万物来源,但此说并非坊间传闻,更非笔者杜撰。

  《礼记·月令》有言:“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郑玄注称:“败谷者稻蟹之属。”谓蟹咬食稻而成灾也。《月令》是关于岁时大事的文献,它郑重其事地提醒人们防范蟹灾,可见蟹厄并非罕见之事。

  吴越争霸,越王得以雪耻,笑到了最后。个中原因,众说纷纭。而《国语》记载的史实却少人关注:有一天,越王勾践召其谋臣范蠡问道:今吴国“稻蟹不遗种”,是否到了攻打它的时候?勾践灭吴,人们常常赞其“卧薪尝胆”。私下揣测,勾践舔尝猪胆,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而在靠天吃饭的年代,螃蟹咬坏水稻,造成吴地粮食紧张,连种子都成了问题,无疑是给越国帮了一个天大的忙啊。

  蟹灾之记录,元代以前还有,再晚就罕见了,盖因嘴巴是个无底洞,人定胜蟹,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蟹厄”呢?

  西风响,蟹脚痒;菊花黄,蟹体壮。“不时不食”,乃国人之智慧。但无论是立秋的西瓜,还是冬至的鸡汤,较之于秋天的螃蟹,都不过是意思意思而已。

  我国蟹类有800余种,其中螃蟹最为著名。螃蟹又可分为两种:海水蟹和淡水蟹。海水蟹主要有梭子蟹和青蟹,淡水蟹则有江蟹、河蟹和湖蟹。若论品质,江蟹胜于海蟹,湖蟹又胜于江蟹。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说:“蟹自湖至者为湖蟹,自淮至者为淮蟹。淮蟹大而味淡,湖蟹小而味厚,故品蟹者以湖蟹为胜。”

  前文《国语》所言造成吴国粮荒的蟹种,应是湖蟹无疑。因为苏南历来是湖蟹的重要产地——太湖之“太湖蟹”,阳澄湖之“大闸蟹”,吴江汾湖之“紫脐蟹”,昆山蔚洲之“蔚迟蟹”,常熟潭塘之“金爪蟹”。其中,以紫脐的吴江汾湖蟹最为有名,曾与松江四鳃鲈鱼并列“江南美品”。

  螃蟹生前横行霸道,死于非命之后却极尽哀荣,“食过螃蟹有菜无味”,吃蟹吃到这份上也算功德圆满了。

  万象生活,莫负味蕾。吃蟹,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