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

  □信林

  微观点: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近日,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占用的问题引发了广大家长共鸣和社会广泛关注。在教室门口,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下一堂课老师已站在门口了,上一堂课还没结束,有时学生连上厕所都来不及……

  有些老师甚至鼓励学生主动利用课间10分钟“卷起来”,完成当天作业。卷之又卷的后果让课间休息的宝贵10分钟从“必需品”变成了“奢侈品”。

  众所周知,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黄金期,也是人格形成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期。课间10分钟不仅能让学生放松身心、增进交流、缓解压力,以更好的状态迎接下一堂课,更能做到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有助于身心健康。课间10分钟的长期占用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于这些,学校不可能不知道,但为什么这种情况会越演越烈?因为占用课间10分钟,不仅能拿到眼前可见的“成果”,还可以避免课间玩耍有可能带来的磕碰等责任。其思想根源是没有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学生成绩代替学生全面发展;只追求眼下成绩,而不是未来成长。追根溯源,可以看到当下社会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比较单一,且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亟需引起高度重视。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

  中长期治本之策在于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和优化配置,优化多层次教育层次类型和布局结构。教育部已出台关于课间管理相关政策。如《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规定“不得限制学生课间出教室活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则进一步强调“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进一步制定实施细则,并加强学校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检查力度。

  学校要严格落实教育部有关规定,从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制定细则落实课间10分钟管理,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加大检查巡查力度,确保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做好安全引导教育。家长也要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道路,而不是逼着孩子卷成绩。注重家校协同,家长和学校要看到双方在培养孩子成长成才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做到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共同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营造更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