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可以发光发亮

  □杨朝清

  微观点:只要保留特色、用“匠心”保证品质、擦亮品牌,农产品不仅不愁卖,还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

  眼下,在浙江余姚市鹿亭乡,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晒着番薯粉丝,空气中弥漫着番薯特有的清香。近年来,鹿亭乡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通过举办粉丝节、搭建“共富工坊”,组织电商直播等措施,让当地特色农产品番薯粉丝从小山村走向全国,每公斤售价最高可达80元,番薯粉丝俨然成了“金”丝。

  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粉丝有很多,能够卖到80元一公斤的粉丝却很少。久煮不烂、浸时不糊、夹筷不断,吃起来Q弹爽滑的鹿亭番薯粉丝,在市场交易中不仅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也产生了品牌溢价。

  “番薯粉丝成金丝”看上去很诱人,实际上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一方面,10公斤番薯通常能做出1公斤干粉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一方面,在“机器换人”如火如荼的当下,鹿亭番薯粉丝仍然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制作,需要清洗、粉碎、过滤、打浆、上蒸、摇丝、晒丝等七道工序,每一步都离不开人工,全程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村民们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成如容易却艰辛。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慢工出细活,融入细心、耐心和巧心的“绣花功夫”,让鹿亭番薯粉丝变得与众不同。从番薯品种的选择,到一步一步地制作,美食的背后,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和劳动。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些非遗产品明明品质不错,却由于缺乏认知度与美誉度,在市场中乏人问津、湮没无闻。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短视频、电商直播等方式,优质的非遗产品得以进入五湖四海消费者的视线,被认识和青睐。

  除了通过网络销售,“番薯粉丝成金丝”也离不开农旅结合。乡村旅游的兴起以及农家乐、民宿的火爆,带动了番薯粉丝的线下销售。不论是将“鹿亭番薯粉丝”成功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还是连续几年举办番薯粉丝节,抑或是创建“农合联”村级服务社,当一个农产品有了辨识度与影响力,不仅能够成为“流量经济”的受益者,也能够在线下受到追捧。

  从“将就”到“讲究”的消费文化升级,让消费者对商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置身在一个以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为特征的商业环境中,有些投机者功利、短视的“一锤子买卖”,固然能短暂地进行利益变现,但却是涸泽而渔、自毁长城。只有用优质的商品与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认同,商品才会更有口碑与信誉,才会有更多回头客,才会赢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

  乡土大地作为“希望的田野”,理应让热爱生活、努力付出的普通劳动者得到更多的回报和激励。犹如一面镜子,“番薯粉丝成金丝”提醒和启发人们——只要保留特色、用“匠心”保证品质、擦亮品牌,农产品不仅不愁卖,还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让农民更有获得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