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雄辩
吕云祥
■吕云祥
看到这个题目,读者诸君一定会想起“事实胜于雄辩”这句话来。是的,我们看影视剧,常常看到法官在法庭上大声说:“事实胜于雄辩!”或者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说明事实之重要。昔年读中小学时,每当上语文课写批判文章——当然是批判所谓的“封资修”,挥笔“摆事实”之后,往往要引用这句格言,“事实胜于雄辩”,意为明摆着的事实比强有力的辩论更有说服力,即用事实说话,不必过多辩白;同时也告诉被批判方不用多说,因为在事实面前,任何强有力的辩解都是苍白无力的!
事实胜于雄辩,果真完全如此吗?我看也未必。有时候,甚至在很多的情况下,分析、说明、解释,甚至于反驳、揭露等等“雄辩”还是不可少的。大家都知道《战国策》里的一则“狐假虎威”寓言——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一次抓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你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想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如果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看各种野兽见到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有道理,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们看见它俩都逃跑了。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野兽们是害怕狐狸。
接下来,可以臆测:狐狸对老虎说:事实你看到了吧,野兽们见我过去都吓跑了,“事实胜于雄辩”,所以我是野兽首领!于是老虎就认输了。假如有一只动物替老虎对狐狸“雄辩”一下:野兽们并非因为害怕狐狸而是害怕老虎才逃跑的,并对老虎分析、说明有关问题,老虎还会相信狐狸的话吗?在这种情况下,“雄辩”一定胜于“事实”。当然,动物并无思维能力,寓言无非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人生道理而已。所以,现实生活中遇到“狐假虎威”的事,就要靠雄辩来揭露。
又如,孔子是一代圣人,颜回是一位贤人,他们师生两人搭配很好,属于最理想的老师与最理想的学生。师生人品都很好,但有一回孔子却怀疑起颜回这位高徒的人品来了,也是起因于一件“事实”:一次,孔子及弟子们困于陈蔡,七天没有饭吃,于是颜回讨米烧饭。孔子午睡醒来看到颜回在灶上灶下忙活,突然看到颜回偷吃其饭,感到十分失望,连这么贤良之人也会偷吃食物,这可是品德问题啊。但孔子不愧为圣人,没有下“事实胜于雄辩”的结论,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想听听颜回的“雄辩”,于是设计对颜回说:“今天我梦见了先父,我要用你烧的这干净之饭祭他。”颜回急忙回答:“这使不得,刚才灰尘落进饭里,我取出沾灰的饭,但扔掉是可惜的,我就把它吃掉了,所以我已吃过的饭是不能祭先人的。”原来是这样,孔子感慨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假如孔子固执地坚持“事实胜于雄辩”,不让颜回解释,就认定他品德有问题,那颜回不是很冤吗?可见,雄辩是重要的。如果说一般情况下是事实胜于雄辩的话,那么雄辩可以揭露事实真相,或使事实更接近真相。
最近读史,读到越王勾践后代的故事,也可以说道说道“事实”与“雄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迹很振奋,其后代“父子相残”的故事更诡异。越王勾践的五世孙名授,年老的他有四个儿子等着接位。但授王有个弟弟叫豫,也想接班,那怎么办,于是豫就用传统的老办法,向其兄进谗,说四个侄儿的坏话,不外有的不成才、有的有谋反意图等等,总之想借刀杀人,灭掉这四个侄子,自己好接替王位。在豫的挑唆下,越王授杀了其中三个儿子。国人对此很不高兴,谴责越王。豫又挑唆越王杀掉最后一个,这次越王授没听豫的,因为总要留一个做接班人……
事情如果这样结束了,那倒还像在黑暗中出现了一丝亮光,似乎多少可以冲淡一些悲剧气氛,然而悲剧往往还要再深化下去,第四个王子担心自己也会被父王杀死,就先下手为强,联合国人兵围王宫,把父王杀了。
父子之间的悲剧就这样愈演愈烈,而更可悲的是,越王授至死也没有明白悲剧产生的真正原因,他临死时长叹一声:“我悔不听豫弟的话,才有此祸患啊。”这真是令人悲叹复悲叹的事啊,豫是真正的恶人,授却至死还把他当作好人。
越王授和四王子及王弟的“那些事”,如果当时有“雄辩”的人出现,或许不会发生,或许虽发生但不会有这么悲哀。第四个王子只看到前面三个王兄被父王杀光这样一个“事实”,根据正常推理他也岌岌可危。此时如果父王及时对他言明一下、解释一番,或有人对他“雄辩”一下,说明他没有危险,那最后的悲剧还是可以避免的。而越王授只看到四王子围宫杀他这样一个“事实”,却听不到各种“雄辩”,使他认为先杀三子是杀对了,错在没有杀第四子,于是才说出了可悲可叹的“悔不听豫弟的话”后悔没有杀光,悲剧色彩浓重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无论“事实”怎样,“雄辩”也是不能缺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