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 “羊饺”

  ■杨振华

  江南人讲究“不时不食”,吃东西要应时令。

  中秋过后,江南的天气“一阵秋雨一阵凉”。德清东部的新市街头,酱羊肉的鲜香味越来越浓了。

  秋冬吃羊,滋阴壮阳。新市人套用了一句新俗语,说吃羊肉就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确实,新市的酱羊肉味道鲜美,营养滋补。

  新市羊肉选用的是周边水乡饲养的湖羊,并且是带皮一起烧,配料考究,羊肉肥而不腻,鲜香酥嫩,色泽红亮,味美可口。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新市的饭店开始宰羊卖羊肉,俗称“开羊刀”。只要一开羊刀,一时间,镇上食客云集。

  新市人称酱羊肉为“羊饺”,大概是将羊肉切块红烧,如同下在锅里的一个个饺子一般,当然切成块的羊肉比北方饺子要大得多;红烧酱羊肉也非水煮,而是精研烹调。起锅煮羊肉,锅底用甘蔗梢或皮垫底,能防止羊肉糊锅,同时甘蔗可以增加自然的甜鲜味。佐料很重要,倒入酱油、黄酒、老姜、茴香、桂皮、红枣等,还不能忘记放冰糖,去腥提鲜。随后,羊肉入锅加汤,放上竹帘压实。如果肉多锅满,可以围上蒸圈加盖,先旺火烧,后微火焖,直至羊肉酥而不烂,香味飘上街头。

  出锅的酱羊肉,拆骨装碗,淋上汤汁,撒上蒜叶、红椒末,可谓色香味俱全。那酱羊肉,连带着皮,你咬一口下去,软烂细腻,带着微甜,完美俘获江南人的味蕾。

  那些当地的市民,有的大清早就坐到小酒馆,叫上一份“羊饺”,喝一壶黄酒,再吃上一碗阳春面,悠然自得,如同扬州人喝早茶,只是新市人把茶换成了酒。他们或聊天,或谈生意,把美食、休闲与工作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当享用完一顿美味的“羊饺”或大酥羊肉面,或许一桩生意也做成了。

  如果是宴请外地贵客,那就更为隆重了,一定得上全羊宴,有酱羊肉、羊下水、炒羊肝、羊羹等20多道美味,可谓琳琅满目,口福大饱。

  入冬后,多余的酱羊肉还可以做成羊糕,也叫羊肉冻。新市人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叫枕糕羊肉。这是酱羊肉的冷食,把酥软的羊肉打散,和羊汤一起放在方形模具或其他器皿中,冬日的寒冷自然将羊肉冷冻成羊肉糕了。切成薄片,入口凉润软滑,有微微的弹性,还有果冻般的丝滑感,回味无穷。如今有冰箱,更是随时可以制作枕糕羊肉了。

  当然,每一种美食都是有传统的。据说,南宋丞相游似的孙子游泽,在新市开设顺风餐馆,就经销“顺风羊肉”。而到近代,上海开埠,新市的羊皮、羊毛源源不断地运往上海,出口国外,带动了新市羊肉的消费,新市的餐馆几乎都卖羊肉。

  最为著名的是创始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张一品,创始人是宁波人张和松。据新市韦秀程先生介绍,张和松和他兄弟到新市创业,合开了一家名为“张裕泰”的饭店,主营羊肉,生意兴隆。后来,两兄弟分家,张和松的羊肉店更名“张一品”。张一品,一品当朝的意思,自然响当当,生意一如既往,但张裕泰经营不善,逐渐退出市场。民国时期,张一品还把分店开到周边临平、塘栖等地,甚至以“仙鹿”牌商标在上海的报纸上吆喝,罐头产品远销港澳、东南亚,赢得了过硬的口碑。

  现在,每到秋季开羊刀的时候,新市人举办羊肉黄酒节,如同重要节日一般隆重。他们曾把羊肉铁锅架到了杭州,把戏唱到吴山广场,向省城市民吆喝新市酱羊肉的鲜美。

  张一品酱羊肉选料精到,配方独特,所烧制的羊肉香酥鲜美,汁浓色亮,真是名闻遐迩,香飘千里。

  当然,百闻不如一尝。这个秋天,你如有机会到新市,一定得亲口品尝一番新市第一美味——酱羊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