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爱“建群”
陈鲁民
□陈鲁民
文人爱建群,也叫组团、结伙、凑圈、打连连,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历史上著名的文人群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初唐四杰、酒中八仙、唐宋八大家、竟陵八友、元曲四大家、扬州八怪、公安三袁等。这些群有的是自建的,有的是他人帮建的,也有的是后人追建的。
文人建群好处很明显。首先是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大家可以互相扶持,互相帮衬,互相提携,以扩大影响,造成声势。还可以一起切磋创作体会,交流用笔经验,开展文学批评,共同提升水平,所以,历朝历代文人建群的积极性都很高。
有的群经常活动,时不时就聚会、雅集,谈诗论词,臧否作品,月旦人物,《兰亭集序》就是这些活动中产生的优秀代表作。有的群则形式大于内容,名气大于实际,平时很少活动,甚至从不活动,松散到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徒有虚名。
有的群很和谐,气氛融洽,大家相互支持,抱团取暖,如唐宋八大家,尤其是欧阳修与三个弟子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文学上互相声援,政治上互相支持。还有苏门四学士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也都关系融洽,既密切合作又各有千秋,堪称皆大欢喜,美美与共。
有的群则老是闹意见,文人相轻,勾心斗角,内讧不已。初唐四杰“王杨卢骆”里,几个诗人就互不服气,都觉得自己被低估了,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为排名前后争得不亦乐乎,杨炯就公开声言“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意即:排在卢照邻之前,我觉得惭愧;但是把王勃排在我前面,我是不服气的。
还有的群甚至自相残杀,酿成悲剧。“三曹”与“七子”都是建安文学的中坚力量,看似两个群,但其文学风格、追求都是一致的,共同形成了遒劲阳刚、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遗憾的是,“三曹”里的曹操就找借口杀掉了一向和他不对付的孔融,这事办得很不光彩,素来为人诟病。
钱钟书在《围城》里说,婚姻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文人的群也是这样,有的想进群,有的想退群。金谷二十四友是西晋一个群,名气很大,势力也很大,因为权臣贾谧是其头头,有人想削尖脑袋进群而不得,文学家潘安想出群却出不来。潘母是个明白人,知道这个群不会有好结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再三劝他赶快急流勇退。可他还没来得及退出时,风云突变,贾谧倒台被杀,“金谷二十四友”全军覆没,大帅哥潘安也难逃一劫,被夷三族。
相比较而言,历史上武将建群的极少,最有名的就是“安史联盟”,结果导致安史之乱,还有后来的北洋军阀抱团,引起多年混战,民不聊生。因而,皇帝对文人建群不大在意,可以宽容待之,反正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谅你也翻不起大浪,对武人建群则高度警惕,生怕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勾结,生出异心。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刘备的五虎上将,唐太宗的凌烟阁,那是皇帝给建的群,意即:我可以把你们弄在一块儿挂像,但你们要是自己往一块儿凑,那就是活得不耐烦了。朱元璋杀的那些功臣,都多多少少有互相串联的因素,被他怀疑是军事俱乐部。
如今是信息时代,文人建群更便捷,几分钟就可以在微信上建个群,拉一帮文人进来,谈天说地,议文论诗,且进退方便,合则存,不合则去,但影响与质量就不好说了,凑热闹的群多,有实效的群少,多半都成了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