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道秋期有泪痕

  □陈大新

  戴不凡《小说见闻录》中,有牛郎织女“七夕”会的传说,据称,大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文字上《淮南子》记载有:“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荆楚岁时记》载:“七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网于瓜上者,则以为得巧。”牛郎织女“七夕”会的传说,经民间的不断丰富,有了很完整的故事,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小说家、戏剧家冯梦龙将其编入了《情史》。

  对牛郎织女每年仅“七夕”方能一见,人们是深表同情的,历代诗人吟诵不绝。《古诗十九首》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曹丕《燕歌行》“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李商隐《辛未七夕》“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皆久传之佳句。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能从相思之苦、相见之难中跳出,颇有新意,为人称许。然而,更早从有情人相见难的咏叹里跳出来的,是唐代诗人崔涂。他的《七夕》诗云:“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瑶轩指仙车。诗人让织女坐着仙车,缓缓渡过鹊桥,去见她的牛郎。“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古有“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之说。如此,牛郎织女便是每天黄昏相约一次了。地上的人们空自多愁,又岂知天上之事,世间多少人家求此而不得呢。故诗人云“谁道秋期有泪痕”。崔涂《七夕》并非故作反语,而是有真实感受而发。牛郎织女即使被天帝惩罚,也能“年年七夕渡瑶轩”,而诗人则常年在外漂泊无定,或数载不与家人团聚,如此,则牛郎织女何恨?崔涂有《春夕》云:“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胡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没有银河之隔,要归便也归得,然而诗人面临的处境却难与人言。在《蜀城春》一诗中,诗人吟道:“天涯憔悴身,一望一沾巾。在处有芳草,满城无故人。”如此天涯孤旅的生活,竟使他羡慕起虽然“盈盈一水间”,却还能“金风玉露一相逢”的牛郎织女来。但当他诵出“谁道秋期有泪痕”之时,恐怕自己的眼角正挂着凄凉的泪痕。

  崔涂,字礼山,约生于850年,卒年已不详,两《唐书》无传。明代胡震亨《唐音戊签》称他为江南人,傅璇琮考为浙江桐庐人。崔涂《和进士张曙闻雁见寄》中有句:“试向富春江畔过,故园犹合有池台。”又《与友人同怀江南别业》云:“旧业临秋水,何人在钓矶。”所称池台、钓矶即为严光钓台。

  唐僖宗于广明二年(881)七月避黄巢至蜀,崔涂也入蜀来赴举,据其《巫山旅别》称:“五千里外三年客,十二峰前一望秋。”可知他在蜀地滞留了至少三年以上。僖宗于光启元年(885)正月返京,崔涂因在蜀期间未能登第,也离开了。至光启四年(888)方才进士及第,时已届中年。

  崔涂中进士后似一直未获官职,从他的诗作中找不到入仕之迹。或因为时运不济,战乱连年所致,竟终身碌碌于江湖羁旅之中了。然崔涂可称一旅行家了,他的足迹遍及江湘、巴蜀、秦陇等地,为何如此却不得而知。《唐才子传》上说他“家寄江南,每多离怨之作”。常年游踪不定,却没有选择回乡,或与他未能得到一官半职有关。男儿立志出乡关,功名不就哪肯还,若壮志未酬,又何惜留骨他乡。从他说过“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来看,真的要归便也归了,故乡美景自也无人与他争的。

  崔涂与当时的诗人张曙、方干等交好,每有唱和,亦颇有诗名。《唐才子传》说崔涂:“工诗,深造理窟,端能竦动人意,写景状怀,往往宣陶肺腑。”评价很高。其《夕次洛阳道中》有句:“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巫山庙》云:“江山非旧主,云雨是前身。”《南山旅舍与故人别》云:“病知新事少,老别旧交难。”《陇上逢江南故人》云:“三声戍角边城暮,万里乡心塞草春。”皆警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