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也有降温神器

  □刘中才

  进入炎夏后,高温持续不减,令人难耐至极,即便躲在室内吹风扇依然有种灼热感。古代没有冰箱空调,也缺少现代化降温神器,但古人依然会极尽想象之能事,把夏天过得既风雅又有凉意。

  为摆脱酷夏带来的焦躁之感,古人经常选择足不出户,以此躲避烈日高温。但在很多情况下,出门办事在所难免,特别对于从商者而言,外出经营是获取经济收入的必要之举。为此,古人会像现代人一样随身携带一把竹扇,用以驱热避暑。

  古代的扇子又叫摇风,也称凉友,一般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除去竹扇之外,古人还流行使用团扇和芭蕉扇。团扇属于蒲扇的一种,最早起源于先秦,唐宋两朝最受欢迎。团扇多数为圆形,也有六角形或腰鼓形。清人王廷鼎在其著作《杖扇新录》中说,团扇近世通用素绢,两面绷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圆、腰园、六角诸式。可见,团扇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不过,团扇一般用于女士,兼有辅助配饰之意,实用性稍差。而芭蕉扇不但来源广泛,而且价格便宜,可谓是古人夏天的标配。《晋书·谢安传》中记载,某人罢官归里,携带五万蒲葵扇,士庶争相模仿,一时价格大涨。芭蕉扇在古代夏天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扇子作为手摇之物,虽然易于携带,但过风面积较小,通常只可一人使用、一人受益。为此,汉代在蒲扇的基础上,发明出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神器。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其实,无论古代还是今天,炎夏之热总是会在晚间时分集聚一团,令人倍感焦灼。有鉴于此,古人很早就懂得瓷枕可降暑的道理,因此,古人会在午休和夜间依靠瓷枕作为睡觉降温的载体。中医养生讲求“头凉脚温”,而瓷枕的枕面为釉,具有凉感,枕在上面不但舒适凉爽,而且有益于舒筋通络,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便是瓷枕度夏的精妙之处。

  有瓷枕作陪,古人继续大开脑洞,发明出用竹藤或木质做成的卧具,谓之凉榻。古代的凉榻有两种类型:一为厢式凉榻,一为框式凉榻。厢式凉榻相对沉重,移动性较差,只适合置于家中某个固定场所。而框式凉榻灵活性更强,可以随时搬动,受到古人广泛青睐。南宋诗人陆游曾表达过对凉榻的溢美之词,他在《薄暑》一诗中说:“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我睡仆亦休,睡觉谁在傍?”

  古人避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尽管古代生产力落后,科技发展远不及今天,但在避暑度夏时,可谓极尽想象之能事,彰显出古人绝妙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