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王厚明
□王厚明
日本曾有两位久负盛名的一流剑客,一位是宫本武藏,另一位是柳生又寿郎。当年,又寿郎拜师武藏。学艺时,问武藏:“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武藏答道:“最少也要十年吧!”
又寿郎说:“哇,十年太久了,假如我加倍苦练,多久可以成为一流的剑客呢?”武藏答道:“那就要二十年了。”
又寿郎一脸狐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夜以继日地苦练呢?”武藏答道:“那你必死无疑,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剑客。”
又寿郎非常吃惊:“为什么?”武藏答道:“要当一流剑客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永远保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不断反省自己。现在,你两只眼睛都只盯着剑客的招牌,哪里还有眼睛注视自己呢?”
又寿郎听了,满头大汗,当场开悟,终成一代名剑客。
无独有偶,意大利画家莫迪利亚尼所画的肖像画有个突出特点,就是许多画中人物只有一只眼睛,当别人问他是何用意时,画家的回答耐人寻味:“这是因为我用一只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用另一只眼睛审视自己。”
在中国,“吾日三省吾身”是重要的修身之道,要求人们重内省、常慎独,“闭门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把目光常盯在自己的不足上。反对像一只手电筒那样做人做事,只照他人不照自己,眼睛总是看他人的短和弱,习惯苛责于人,却无视自己的虚与误,如王阳明所言:“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可见,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善于自我审视,是古今中外有所作为者的共识。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压力大、快节奏的时代,日复一日为事业、为生活、为名利奔忙,很少有人愿意停下来欣赏身边的风景,更难得回头审视来时的路,全然不顾自己的长与短、是与非。眼里只有不确定的未来,往往会陷于偏离初心、失去自我、随波逐流的境遇。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是要看清真实的自己。看清自己,就可以明晰自己的底数和实力,正确认识事物,权衡利弊,制定符合实际、切合自己的目标和主张,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韩非子·喻老》中载,楚庄王欲伐越,庄子劝谏并问缘由。楚庄王回答:“政乱兵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薄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政乱兵弱方面,并不比越国好多少,您却要去攻打越国,这见识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国的念头。由此,韩非子说:“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他认为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只有能学会自我审视才是明智的。
古人云:“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曾国藩四十岁时在家书中曾这样反省道:“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正是他留一只眼睛看自己,时常自我检视反省,也使他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也是留一分真知和觉悟给自己,不会被一时的喝彩和掌声迷惑,不会被内心的杂念和欲望误导,只会更加清醒理智,谦逊谨慎,去伪存真,汲人所长,从而战胜自己这个人生最大的敌人,让自己走向成功和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