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救命钱当成“唐僧肉”
孔德淇
□孔德淇
微观点:以“零容忍”态度严查严管,重点加强综合监管的强度,增强监督体制的精度,确保监管措施有效执行, 才能让医保基金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救命钱”。
“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这回藏不住了!近日,国家医保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出重拳“靶向治疗”。
在医保基金被视作群众“救命钱”的当下,一些人却将其视为“唐僧肉”。有的利用医保卡无中生有,虚构“影子病人”;有的擅长使用“病情放大镜”,将本不符合住院标准的患者批量伪造成手术患者;还有的化身“假账高手”,把非营利性的医疗服务变成了一门造假术。这些以“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为重点的“三假”行为,让政策好经被念歪了。这些不法分子利用医保基金政策的漏洞,进行欺诈骗保,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医保基金,还损害了参保人的权益。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医疗保障基金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显著成果。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全国医保系统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76.7万家,处理违法违规机构39.8万家,共追回医保资金188.4亿元。
此次监管手段再次升级,国家医保局将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双保险”打击骗保。大数据监管试点将通过多个模块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问题和异常行为,提高医保基金的安全性。此外,大数据监管还能够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互,不同部门之间可以共享数据资源,形成多部门联合打击骗保的合力。
在持续保持打击高压态势的同时,有效遏制欺诈骗保高发频发势头,还要提升社会各方参与监督的热度,致力于构建行政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制。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医保基金监管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保药品的监管力度,并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同时,要加强社会监督,提高公众对医保基金的认识和监督能力,增强对医疗机构和医生的监督力度。行业自律也是监管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也应遵守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医保基金的安全,不得从中牟取个人私利,更不能违规操作、虚报医疗费用、骗取医保基金。
只有以“零容忍”态度严查严管,重点加强综合监管的强度,增强监督体制的精度,确保监管措施有效执行, 才能让“三假”生意经失去市场,让医保基金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救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