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的三片博古叶子

陶朱公
陶渊明
杜甫

  □岳成龙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浙江绍兴府诸暨县枫桥(今诸暨市)人。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鲁迅称“老莲的画,一代绝作”,主要指的是人物版画。陈洪绶的人物版画以《博古叶子》成就最高,是其书画艺术由神入化、进入巅峰阶段的作品,为其晚年“绝唱”。

  叶子是酒牌的别称,《博古叶子》就是一种饮酒行令的酒牌,它以历史人物故事为内容,一叶一事,从陶朱公至白圭,共四十八幅。古代的叶子牌仅巴掌大,老莲要用笔在与牌页同等大小的纸上进行创作,且要画出故事情节来,难度系数可想而知。况且,《博古叶子》所画四十八个故事人物,从王侯贵戚、权臣佞幸,到富商巨贾、文人高士,几乎涵盖古代各个层面的名人。在此,选取与陈洪绶密切相关的范蠡、陶渊明、杜甫三位名人论述。

  《博古叶子》首叶为“陶朱公”,题赞为“七策二赢,千金三散。启兹后人,奕世钜万”。表达的是两层意思:一是范蠡辅佐越王,设计策灭吴;二是功成身退,泛舟商海,得千金,为巨富,且荫庇后代子孙。饮酒时抽到这张牌,可以随意喝,而未抽到牌的同饮者,则需喝三杯。范蠡是扶助越王勾践复国的功臣,是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济贫民的商人,也是西施传说中的重要人物,叶子中所画女子一说为西施。

  陶朱公德才与财兼备,作为首叶理所应当。更深的一层关系是,范蠡与诸暨渊源甚深,诸暨人向来敬重范蠡。而陈洪绶是诸暨人,从小听范蠡故事长大,因此画作格外用心用情。

  《博古叶子》第三十七叶为“陶渊明”,题赞为“其卧徐徐,其视于于。瓶之罄矣,其乐只且”。陶渊明,少有高趣,做官不为五斗米折腰,后主动辞官归隐,为“隐逸诗人之宗”。“其卧徐徐,其视于于”,语出《庄子·应帝王》,指上古之民心无机事,陶然自得其乐的神态。“其乐只且”,出于《诗经》,意思是:“君子遭乱,道不行,其且乐此而已。”酒赞与书画皆传神摹写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酒隐状态:“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画中陶渊明闭目养神、浑浑噩噩的醉姿,展现出隐者的神采。

  生于明清易代之际的陈洪绶,对生于晋宋易代之际的陶渊明奉若神明、遥寄心香,在诗文、书画中再三致意,屡屡表达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志向。他一生所画以陶渊明图最多,达三十余幅。陈洪绶在反复描绘陶渊明画像过程中,投入感情与理想,强化自身的归隐志趣。

  《博古叶子》第三十九叶为“杜甫”,题赞为杜甫《空囊》一诗中的后两句:“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诗的前两句为“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说的是自家穷得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温饱已成大问题。但囊中羞涩也要留一文钱穷开心,这是属于诗圣杜甫的黑色幽默。酒约为“盏空者各饮一杯”,意思是省着点喝,天下空囊者还有不少。画上的杜甫端坐石上,看着手中高举的一枚铜钱,脸上仿佛流露出一丝苦笑。陈洪绶对杜甫的贫穷状态深有同感,杜甫身上投射了他晚景困窘凄凉的影子。

  陈洪绶与杜甫都是清贫而坚守节操的高士,其诗风与人格受杜甫的影响很大。他的诗歌继承了杜甫关注社会、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甲申之变前后,明王朝岌岌可危。陈洪绶面对大厦将倾,忧心忡忡。身为无能为力的一介书生,他内心十分痛苦。他的《过夏镇》《士饿死行》《官军行》《搜牢行》《幕下客》等诗很能表现这一点。这些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的耿耿忠心,对乱臣贼子的切齿之恨和对流离失所受尽欺凌的人民大众的深切同情。他的诗效法杜甫,也有诗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