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绝俗的嘉定竹雕

明代竹雕笔筒《松鹤笔筒》

  □徐华铛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对竹子施以雕刻的国家,历经汉唐积淀,发展到明清时,已经十分兴盛,成了中华民族的一项文化艺术瑰宝。从明代中叶至清代晚期的400余年间,竹雕艺术在江南一带蓬勃兴起,品种不断增多,雕刻手法日趋丰富,名工巧匠各显身手,加上许多文人墨客也乐于此道,他们不仅参与竹雕制品和图案纹饰的设计,还直接操刀雕刻,从而使传统文化更多更深地渗入到竹雕艺术中去,推动竹雕艺术的空前发展,其中最为瞩目的是嘉定竹雕。

  嘉定竹雕刻始于明代正德年间,以朱鹤(号松邻)、朱缨(号小松)和朱稚征(号三松)祖孙三代为代表,又称“三朱”。他们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雕以新的生命,使竹雕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嘉定竹雕以后代有传人,成为中国竹雕的泱泱大派。因此,后人将嘉定(今属上海市)称为“中国竹雕艺术之都”。嘉定竹雕品种丰富,多适合文人口味。其技法包括浅刻、深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等十余种,具有鲜明的原创性,人物刻画形神兼备,蔬菜花果塑造生动,品种也较为丰富,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诗筒、香薰、臂搁、插屏、抱对、扇骨、文房四宝等;也有以竹根雕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无一不涌入艺人的雕刀之下。

  朱松邻为嘉定竹雕的创始人,南京博物院藏有朱松邻的一件《松鹤笔筒》。这件竹品所取的竹料厚实,雕艺劲秀挺拔,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气韵,又有古朴苍劲的金石雕刻风味。作品深雕于一段粗壮的竹根上,属高浮雕,局部呈现圆雕。作品上端雕刻成一截虬枝纷披、曲折盘旋的老松,松针重叠,茂密纤细,层次分明。松间一对仙鹤,顾盼有情,嘁喳私语,使静谧的松林增添了勃勃生机。整座笔筒呈扁圆形,高17.8厘米,径8.9~14.9厘米,透剔洗练,描绘精微,是一件难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