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枇杷也甜香

林椿《枇杷山鸟图》

  □颜克存

  “卢橘垂黄雨满枝,山禽饱啄已多时。那知岁宴空林里,竹实萧疏凤亦饥。”这是元代陈颢《题枇杷山鸟图》中的诗句。一首诗,把《枇杷山鸟图》中描绘的枇杷成熟时节,枇杷香甜丰满,山鸟、虫、蚁经不住诱惑而被吸引的情景全都展现了出来。

  南宋画家林椿的《枇杷山鸟图》,描绘了春末夏初,枇杷成熟时节,金黄的枇杷果在金灿灿的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诱人的魅力,一只俊俏的小鸟经不住诱惑被吸引,俯首翘尾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香甜的枇杷果,却发现果上早已有了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欲啄而又未啄的灵动场景。

  宋代花鸟小品大多为团扇和斗方,林椿的《枇杷山鸟图》也采用的是这种折枝构图法。其构图方式与全景式不同,主要特点就是截取描绘对象最精彩的一部分入画,并对所选取的实物进行艺术处理,使其与外界有联系,在视觉上给人“以小观大”之冲击。

  画中,一折枝枇杷,硕果累累,叶子翠碧,熟得黄透了的枇杷果散发着香甜的果味,招来了小鸟和虫蚁青睐。小鸟栖于枝上,身披与枇杷树叶一样华丽的羽毛,其腹部和颈下的羽毛呈白色,伸着尖细锋利的喙,仔细地盯着爬行在枇杷果上的蚂蚁,似乎随时准备给它致命一击,将贪婪的蚂蚁连同那香甜的枇杷果一起吃进腹里,呈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幅画,既展现了山林的静态美,也表现了鸟、蚁的灵动美,动静相宜,彼此衬托。

  林椿,宋孝宗淳熙(1174~1189)时为画院待诏,工画花鸟、草虫、果品,所绘小品为多,善于体现自然之态,时人赞之“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他的《枇杷山鸟图》,以黄色和绿色为主色,用工笔分染法,使枇杷轮廓和脐处深黄,果实浅黄,枇杷叶脉处深绿,叶边缘浅绿,经反复晕染,果实匀称饱满,叶片生动自然,画面清幽却不寡淡,是流传下来为数不多的珍贵小品画之一。

  “沉香烟暖碧窗纱,绿柳阴分夏日斜。梦觉只闻铃索响,不知山鸟啄枇杷。”国人食用枇杷历史悠久,《史记·司马相如传》注引《伊尹书》曰:“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卢橘,常夏熟。”卢橘,即枇杷。隋唐时期,枇杷成为宫廷贡品,到了宋代,人们不仅食用枇杷,还把它入诗入画。林椿的《枇杷山鸟图》,就能充分反映出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至高艺术水平,也可感受到宋时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深深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