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果秋苔坐寒堂
陈大新
□陈大新
人于病中孤寂之时,最易起思友之情。大约在唐大历六年(771)秋天,诗人耿湋在家中养病,忽见窗外晚秋景色,写下了《秋晚卧疾寄司空拾遗曙卢少府纶》,其诗云:“寒几坐空堂,疏髯似积霜。老医迷旧疾,朽药误新方。晚果红低树,秋苔绿遍墙。惭非蒋生径,不敢望求羊。”这首诗写给了耿湋两位亲密的诗友司空曙和卢纶,也可看成是思友而发的邀请书。意思也很明白:我久病在家,想你们了,可来否?
此诗先写自己的景况:独自坐在空落落的房中,镜子里见到自己须髯已如积霜。因为医生误诊,自己的病情又给耽搁了。不觉时已晚秋,景象萧瑟,眼前已是“晚果红低树,秋苔绿遍墙”,更添卧疾的落寞之感,思友之情一时难抑。只是自己可不比蒋诩,不敢奢望二位如求仲、羊仲那样常来陪伴。最后的一句当然是戏语,因为关系亲密,故不妨开个玩笑。
蒋生:蒋诩,字元卿。汉哀帝时任兖州刺史,王莽代汉后,托病辞归,足不出户,唯于房前竹下开三径,同故人求仲、羊仲往来。事见赵岐《三辅决录》。大历前期,耿湋、司空曙和卢纶都在长安,他们三人都被中晚唐之际姚合的《极玄集》列入了“大历十才子”。司空曙与耿湋同时任拾遗,卢纶时为阌乡尉。
耿湋,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人,宝应二年(763)登进士第,授周至尉,大历初在朝为左拾遗。现在了解到的诗人生平,是从碎片化的散见资料拼接而成。耿湋写《秋晚卧疾寄司空拾遗曙卢少府纶》时仍在长安。他写此诗,是希望同在长安的司空曙和卢纶,能在百忙之中过来陪陪他。
大约在大历八年(773)至十一年(776)之间,耿湋受命为充括图书使往江淮。卢纶有《送耿拾遗湋充括图书使往江淮》称:“传令收遗籍,诸儒喜饯君。”可见是个好差事。往江淮求遗籍,使耿湋有机会与江南诗友们相聚。颜真卿正在湖州刺史的任上,《颜鲁公文集》卷十五《送耿湋拾遗联句》,有他与耿湋的联句:“望阙飞青翰,朝天忆紫宸。喜来欢宴洽,愁去咏歌频。(真卿)顾盼情非一,睽携处亦频。吴兴贤太守,临水最殷勤。(耿湋)”耿湋在浙江与严维、刘长卿等人唱酬。完成使命后,要归朝了,友人们皆以诗相送,刘长卿时任睦州司马,有《送耿拾遗归上都》诗云:“若为天畔独归秦,对水看山欲暮春。穷海别离无限路,隔河征战几归人。长安万里传双泪,建德千峰寄一身。想到邮亭愁驻马,不堪西望见风尘。”从这首诗里可知,耿湋回朝是在暮春时节,而此时北方藩镇的混战仍在继续,耿湋就要离开相对安宁的江南,离开众多诗友,回到战火未熄的中原,怎不驻马而起惆怅之情?
耿湋经历了783年的“朱泚之乱”,到过辽城,戴叔伦有《送耿十三湋复往辽海》有句云:“仗剑万里去,孤城辽海东。”又去过西北,耿湋《凉州词》有“毡裘牧马胡雏小,日暮蕃歌三两声”,又曾因某事被贬至许州,《许下书情寄张韩二舍人》有句:“谪宦军城老更悲,近来频夜梦丹墀。”
耿湋身处于唐肃宗、代宗时期,也写出了一些反映战乱之下民生凋敝的作品,如“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宋中》)“藤草蔓古渠,牛羊下荒冢”(《晚次昭应》)他的《路傍老人》写失家流离老人的凄凉:“老人独坐倚官树,欲语潸然泪便垂。陌上归心无产业,城边战骨有亲知。”
耿湋的诗风格清淡质朴,很有特色。《秋晚卧疾寄司空拾遗曙卢少府纶》也体现了这一特色。傅璇琮在《耿湋考》一文中评耿湋,说他“是十才子中最接近宋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