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与礼义廉耻的渊源

虞舜孝感动天

  □那秋生

  春秋时管仲提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所谓“礼义廉耻”,就是圣人治世之道。因为“孝为礼之先”,所以也可以说“孝义廉耻”。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与越地的四位圣贤有关。

  虞舜之孝礼

  舜是中国孝文化的鼻祖,“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史记》记载,他以一个“孝”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间广为示范。《二十四孝》的第一就是舜的故事,他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在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虞舜的孝行感动了天帝,他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弟象为诸侯。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上虞,为传说中虞舜的出生地,被赞为“中华孝德之乡”,出现了以曹娥为代表的孝女。儒家至圣孔子提出“百善孝为先”,以为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儒家所谓“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仁”即是“孝”。

  夏禹之义德

  大禹身上体现着“义”的品格。他的形象又黑又瘦,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勤劳又慷慨。黑色的象征意义,是表现坚毅、刚正,以及大公无私、甘愿牺牲的可贵品格。同时,审美的黑色属于极致,象征着庄严与悲哀,能给人以肃穆、神秘、恐怖、死亡等联想。《墨子》中说:“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九夷之后,就是越族的兴起,关于大禹的祭祀就由土著越人来负责了,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如今。古代典籍多有记载,姒姓为越地之禹后。大禹精神可归纳为:公而忘私、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革故鼎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自律精神,依法治国、和谐发展的民本精神。中国文化最早的著作是《山海经》,据《吴越春秋》记述:“禹巡行四渎,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名曰《山海经》。”

  勾践之雪耻

  越王勾践是中国耻感文化的代表者之一,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他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当勾践回国后,在屋里挂了一只猪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晚上就睡在柴草堆上。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奋发图强,终于灭吴雪耻。有诗以赞:“春秋称霸起英雄,吴越风波纷乱中。救世图存舍薄命,忍辱负重向伟功。胆尝薪卧苦为乐,生聚教养蛇化龙。镜水稽山听号令,复仇雪耻震长空。”在绍兴一直流传的口号是:“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这就是鲁迅所说的那种“会稽风度”。孔子在《论语》中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还有“知耻近乎勇”的教诲。

  刘宠之清廉

  汉代“一钱太守”刘宠,史上最早记载的廉吏之一。中国廉文化之起始在《周礼》,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刘宠的清廉事迹深深地影响后世,是“二十四廉”之一。尤其是他在会稽郡为官三年,恪尽职守,离任时一无所有。有五六个老翁远道而来,哭着说:“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您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百姓看不到官吏。我们年老难得逢此太平盛世,现在听说您要离开我们而去,因此我们特意来奉送。”他们拿着一百大钱请他收下,刘宠盛情难却,只取一钱以谢。途中他把这一钱掷入江中,浑浊的水顿时变清了,从此那个地方被称为“钱清”,所谓“清官”就是官清似水呀。有诗为证:“刘宠清名举世传,至今遗庙在江边。近来仕路多能者,也学先生拣大钱。” 如今在绍兴钱清江畔的“一钱亭”和“一钱太守庙”,便是用来纪念刘宠的。“功在一方,黎民感恩赠百吊;利归百姓,太守留念取一钱”的楹联,正是人民对这位清官、廉吏永远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