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笔下的女民兵

  □邱国鹰

  1995年11月上旬,“在京文化名人采风团”应邀来温州市洞头县采风(2015年,洞头撤县设区)。我当时任县政协副主席,又兼着文联主席,得以全程陪同。在这近20位北京文化名人大咖中,汪曾祺老先生最引人注目:一是作家中他年纪最大,但涉沙滩、登礁岩、看女民兵演练,一步不拉;二是他书画兼擅,人又随和,不顾白天采风劳累,晚上又是题字又是作画,来者不拒,大家都很喜欢他。

  汪老的夫人施松卿陪同前来,她是福建人,讲闽南话。300多年前,闽南大批移民移居洞头各岛,至今全区有近一半的住民讲闽南话,沿袭闽南风俗,因此我和她用闽南话交流一点也不困难。吃饭时,汪老饶有兴致地指着一样一样的鱼虾贝,让施老和我核对名称,龟足、虾蛄、辣螺、黄瓜鱼(大黄鱼的闽南语叫法),叫法一丝不差。稍微深入一点,我们谈起了闽南话的“白读”和“文读”。谈到高兴处,,我看到菜品中有虾蛄、龙头鱼(也叫水鱼),就用普通话讲了海洋动物故事《虾蛄和龙头鱼》,两位老人觉得新鲜,不时点头,发出笑声。

  采风期间,除了观赏海岛美景,还安排北京文人大咖观看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女民兵的演练和实弹射击。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组建于1960年,与驻岛部队实行军民联防,守卫海疆,功绩斐然,多次立功受奖,获得中央军委、国防部的表彰,连长汪月霞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以连队成长历程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电影《海霞》曾轰动全国。汪老目不转睛地观看女民兵整齐划一、气势昂扬的精彩演练,时不时询问连队的一些情况,点头称赞。直至看到呈送过来的射击胸靶,着弹点全在十环、九环圈内时,汪老和所有的文人大咖十分震撼,一致鼓掌,还竖起了大拇指,连声赞叹:“了不起,真了不起!”

  返京后,汪老寄来夫妇俩共同署名的文章《百岛之县——洞头拾贝》。文章用“百岛千礁东西走,量金量银不用斗”“云满碧山花满谷,此间小住亦神仙”“一方水土一方人,本地闽南不同音”三个小节,写了洞头列岛的风光、语言、海产、习俗,引用了许多在洞头流传的闽南谚语,如:“立夏到,黄瓜鱼咕咕叫,渔民笑。”“冬至过,年关末,带鱼像柴爿。”“吃粥配菜卜,没钱赚给某(闽南话,老婆)。”足见二老下笔前做足了功夫,也多亏了施老能讲闽南话的语言优势。

  汪老伉俪用“也爱武装,也爱红装”为题,专列一小节写海岛女民兵。写女民兵们帮驻岛部队施工、洗衣服、送淡水、养海带,最后,妙笔一挥,写道:“我们参观了她们的实弹射击,真是弹无虚发,枪枪命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这些神枪手都长得漂亮,眉清目秀,长腰细身,而且都打扮过一番,都涂了口红。‘兵’涂口红,似乎少有。这就是我们的民兵,名副其实的‘飒爽英姿’!”

  入微的观察,独特的视角,巧辟蹊径的描写,道出了当代海岛女民兵的风采。1995年是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建连35周年。35年中,描写这支英雄连队的文章数以千计,像汪、施二老这样写得如此生动传神的,独此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