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了吗

  □杨金坤

  在超市里购物,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我扭过脸看见一位穿着比较朴素的同龄人正冲我笑。我正疑惑,只听他问道:“吃了吗?”我习惯性地答道:“吃了。”并随即反问:“你吃了吗?”他回答:“我也吃了。”一问一答间,我认出了他,原来是我老家的故人。

  上个世纪,在我的家乡,不管是街坊邻居还是亲朋好友,只要是相识的人,不论时间和地点,见面的第一句话都是“你吃了吗?”,如果见了面不这样寒暄一句,会觉得少点啥,就觉得对不起对方,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

  一句“你吃了吗?”,仿佛是一种语言连接无盲区的表现,仿佛是情感待机不停电的反映,又仿佛是交流永远没负荷的状态。一句“你吃了吗?”,更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润滑剂,它能使常温下有点干涩的人际关系,继续保持在润滑状态,是人际关系正常持续运转的风向标。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上大学时,在宿舍里,来自天南海北的舍友们个个兴奋不已。这时候,有人提议各自用家乡话说一句相同的话,看看到底有多大差异。可是说哪句话呢?8个舍友想了一会,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你吃饭了吗?”“你恰饭哒冒?”“里七饭了吗?”“侬吃饭了伐?”“几吃了嘛?”“恁吃罢了吗?”“吃甚来来?”……还没有说完,舍友们笑作一团。看起来“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属于全国通用。

  我们那一代人,大多经历过或听说过食物匮乏的年代,在那样的年代里,人们最大的心愿是吃上一顿饱饭,相互见面时,最关心的也是这个问题。久而久之“你吃了吗”也就成为人们见面后,相互关心问候的一句普通用语了。因为,我们说惯了、听惯了这句话,所以,舍友们也就自认而然地想到了这句话。

  其实,“你吃了吗?”也是一种文化积淀。古人讲: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那就是统治天下最大的神,将吃比作天,其意义可见一斑。《孟子·告子上》曰:“食色,性也。”不难理解,吃是人的本能,是一种欲望的驱使。“钟鸣鼎食”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鼎”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也用以比喻帝王,言外之意就是,谁掌握了这口锅,谁就掌握了天下。可见“吃”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与吃有关的俗语也有许多。管混得好叫吃得开;管妒忌叫吃醋;管受到损失叫吃亏;管占女人便宜叫吃豆腐。打牌时,庄家赢了各家叫通吃,就连悟空遇到老妖时也忘不了来上一句“吃俺老孙一棒”。还有吃官司、吃老本、吃不消、吃独食、吃一堑长一智等等,不胜枚举。

  “你吃了吗?”不仅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吃的重视,对生命的重视,更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与问候。

  “你吃了吗?”这是一句多么温暖人心而又充满人性的问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