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荼蘼花
孙丽丽
□孙丽丽
莫名地喜欢“荼蘼”二字。荼蘼花开,一年春又尽,荼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荼蘼花是孤独的花,是所有花中最平静厚重的坚守。
“谢却荼蘼,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嫩寒无赖罗衣薄,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清代纳兰性德《酒泉子·谢却荼蘼》写出了,月光如水的夜晚,荼蘼花一瓣一瓣地凋落,供桌上的香已燃尽,可我依然没有睡意。早起的乌鸦又开始新的一天的啼叫。唉!又是一夜无眠。
“带月披星担惊怕,久立纱窗下,等候他。蓦听得门外地皮儿踏。则道是冤家,原来风动荼蘼架。”元代商挺《潘妃曲·带月披星担惊怕》。趁着朦胧的月色,伫立在窗下等候心上人,这时猛然间听到门外的脚步声,“踏踏”地走来,心中一阵惊喜,却原来是风吹动荼蘼架发出的声响。
不要去折荼蘼花,那是初夏的最后一抹春色。清晰记得青梅如豆的时节,与你一起采摘,当时我们隔着花对望的情景如在梦中。宋代稼轩居士花下与郑使君惜别醉赋:“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
荼蘼花,是宋代一个文化符号,宋代的文人雅士,喜欢在自家庭院种上荼蘼。每到春末夏初,花儿盛开时,便邀请宾客在荼蘼架下喝酒。那场景,清雅风流有着“曲水流觞”之情致。微风拂过,客人们身上落下荼蘼之花。
“开到荼蘼花事了”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王淇的《春暮游小园》,“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梅花纷纷落下,像少女卸去粉妆,海棠花开了,就像女孩脸上涂抹了红粉一样艳丽。等到荼蘼花开,春天的花都开完了。
《红楼梦》里借花喻人,用荼蘼隐喻麝月的命运。她就像荼蘼花,等到晴雯已死,袭人出嫁,等麝月登场时,却是春华已逝,宝玉出家了。“韶华胜极”,凡事盛极而衰。
荼蘼是一种伤感的花,花语是末日之美。荼蘼花开,是一年春天花季的终结,最灿烂、最繁华的春天即将过去了,一年春事到荼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