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听诗意
林国强
![]() |
黄梅时节家家雨 |
□林国强
立夏一过,窗外花开花落,雨正滴滴嗒嗒兀自下着,天地间充满了灵性,诗意而美好,为电脑前码字的我带来美妙的伴奏曲。
一直喜欢听雨。每每下雨,令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狂喜,静心聆听大自然的乐章,恍若浸润于唐诗宋词的意境里。雨声可以浇灭周身的浮躁,可以洗涤心头的烦恼,还可以听出美好与诗意。
浅春听雨最诗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时紧时疏,淅淅沥沥,带来清丽的美好。唯有屏声静气,用心聆听,才能觅到春的踪迹,摸到春的气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生动活泼:“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甫的《春夜喜雨》溢满喜悦之情:“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了一幅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李清照的“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诗人观书、写诗、听雨、赏景,怡情养性。苏曼殊的“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以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仲夏听雨最热烈。这雨下得真切、大胆、直率,无所顾忌、轰轰烈烈、酣畅淋漓。既有“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的绚丽之景,还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天籁妙音,更有“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的宏大气势。因为这时的雨多是随暴风而来,雨声一浪高过一浪,排山倒海,气势磅礴。雨声涵盖了天地间一切的噪音,尽兴弹奏着雄浑的自然乐章。如张九成在《雨》中描绘的那样:“已止还复作,泻檐声更长。”樊珣的“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以及陈文述的“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仲夏听雨,心绪仿佛被烈火点燃似的,可以驰骋八荒,总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
暮秋听雨最难忘。秋天的雨声,清晰,绵长,犹如一位羞涩的淑女。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人以景寄情、寓情于景,意境清秀疏朗,蕴涵其中的心境极为深远,听到雨落在荷塘里,仿佛看到雨珠从荷叶上滚过一般,这种感觉是要用心体察的。杜牧的“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秋雨秋风的烘托,静中见闹,闹中见静,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人,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相信大多数人,都有李清照这种感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夜雨交织在一起,不仅涨满了秋池,而且弥漫了整个巴山的夜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感伤了多少行旅人的情怀啊!“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诗人秦观这“听觉”尤为细致真切,别具一格,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寒冬听雨最深刻。冬夜的雨,寂寥冷清,却也深刻。冬虽肃杀,雨落成花,听的是雨,品的是人生。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以诗明志,报效国家之心跃然纸上。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对普通百姓的体贴牵挂、痛切感受。冬雨一下,春天的脚步也近了。让人静心来梳理一下心绪,于清冷中,让自己的心生静意,贮满对来年的期待。
人处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境地,听雨就会有不同的感悟。以一介布衣孤独终老的宋末词人蒋捷在《听雨》中总结得到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词人用三个时期不同的听雨感受,表现了少年时的浪漫、中年时的艰辛、老年时的悲怆,无不被雨声渲染得淋漓尽致。身世之痛、家国之感呼之欲出,喟叹了逝水流光的人生痛苦,读来痛彻心扉。
喜欢听雨,尤其喜欢在夜晚听雨。此时,亮一盏灯,驻足窗前,手捧一杯香茗,临风静静听雨,内心贮足了诗意,人间的一切都被雨声包容洗涤。在雨声中抒发情感,吐故纳新;在听雨中神清气爽,心静安宁,便觉自己是个不俗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