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贵如金

  □管征峰

  壬寅清明,放假三天,本来计划回浙中家乡扫墓,行程因疫情防控无法成行,我们全家就到龙坞踏青喝茶。

  龙坞离女儿上大学的地方不远,茶山绵延起伏,茶树吐露新芽。喝着青翠欲滴的新茶,女儿问我,为什么“明前茶,贵如金”?我说,这些年茶道成显学,我只知道些常识。

  以前在江南茶区,传统采茶时间有“社前”“火前”和“雨前”之分。那些早发的绿茶品种,在“惊蛰”和“春分”这两个节气时萌芽后即可采摘。古人在“清明”前有禁火并寒食三日的习俗,待清明节那天才生火做饭,宫廷里更是摆出清明“热食”宴。由于古代交通不便,皇帝清明宴上的贡茶,必须在祭祀土地神的“春社”前采摘并制作,因此叫“社前茶”。至于那些在清明节生火前采摘并制作的绿茶,就叫“火前茶”或“明前茶”;而“谷雨”前的,则叫“雨前茶”。

  经过漫长冬季,茶树已养精蓄锐,蠢蠢欲动,但早春的低温,却让茶树发芽的速度相对缓慢。因此,最早采摘的“社前茶”,虽然芽叶最细最嫩,但数量却最珍稀,所以最为珍贵。等到温度渐渐升高,嫩芽也渐多渐密渐壮渐厚,就可以采摘并制作“明前茶”“雨前茶”了。

  乾隆南巡时曾在杭州观看龙井茶采制过程,并作多首《观采茶作歌》,其中有诗句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由此可见,乾隆心目中的好茶标准:“社前”太嫩,“雨前”太老,“明前”品质最好。于是乎,“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不胫而走。一些茶农甚至认为,“谷雨前是茶,谷雨后是草”。

  说起香气和口感,芽叶越细越嫩则味道越清越淡越远,而且不耐泡。或许,这就是“社前茶”已经越来越少的原因。

  做人也一样,有人认为成名要趁早,这对许多人来说未必是好事。当一个人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过早的成名会让其在社会上遇到种种不适,有些人的事业会因此夭折。也许,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