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和他的两位恩师

  □苏雪莲

  1925年,汪曾祺进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汪曾祺自幼丧母,小小年纪就为母亲戴孝,幼稚园的女教师王文英非常心疼他,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汪曾祺一直对王老师心怀感恩之情。1981年,汪曾祺已是闻名全国的大作家,他特意回故乡看望王老师,深情地将一首诗歌献给王老师:“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歌声犹在,耳畔徘徊。念平生美育,从此培栽。我今亦老矣,白髭盈腮。但师恩母爱,岂能忘怀?愿吾师康健,长寿无灾。”王老师感动得哭了一个晚上。

  沈从文先生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的老师,汪曾祺在沈从文的指导下,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灯下》,由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学者路建华评价道:“沈从文和汪曾祺从互相理解,到心领神会,最终成为既是写作上的、更是人生道路上的生死知音。”

  汪曾祺曾多次说过:“我追随沈从文先生多年,受到教益很多。”沈从文和汪曾祺师生情笃,汪曾祺写过许多纪念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深情地回忆和老师在一起的温馨时光。

  沈从文不仅在学习上对汪曾祺悉心指导,在事业生活上也对汪曾祺影响颇深。在汪曾祺的生活陷入低谷、绝望到想要自杀时,沈从文写了一封信责骂他,告诫他绝不能消沉沮丧,要凭借手中的一支笔,打下一片天下。沈从文虽然在信中责骂了汪曾祺,但他立即让自己的妻子写了一封温暖的长信安慰汪曾祺,并写信给李健吾,请他关照汪曾祺。在李健吾的举荐下,汪曾祺得以在一所私立中学任教,生活安定了下来。

  沈从文先生留给汪曾祺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笑容。沈从文多数时候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待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到了晚年的时候,沈从文先生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就像一个孩子。汪曾祺对沈从文先生的评价是:“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在沈从文先生的告别仪式上,一向乐观开朗的汪曾祺哭了,他走近沈先生的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汪曾祺看了沈先生一眼,又看了一眼,忍不住潸然泪下。

  汪曾祺的两位恩师,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让他始终铭记于心。在汪曾祺去世的前一年,他在《江苏教育报》发表了缅怀王文英老师的文章——《师恩母爱——怀念王文英老师》。1997年4月3日,就在汪曾祺去世前一个月,77岁的汪曾祺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梦见沈从文先生》一文。文中写到:“沈先生还是那样,瘦瘦的,穿一件灰色的长衫,走路很快,匆匆忙忙的,挟着一摞书,神情温和而执著……在梦中我没有想到他已经死了。我觉得他依然温和执著,一如既往。”

  汪曾祺与两位恩师之间的情谊令人感动,他尊师重道的故事,也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难忘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