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在官道两旁种树
杨金坤
□杨金坤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史地学家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古人于官道之旁必皆种树,以记里至,至以荫行旅。”可见,古人在道路两侧植树,让行者有其绿,既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还提供了乘凉休息的便利。
道路两侧植树制度始于周代,当时规定凡有道路的地方都要植树。据春秋时期《单子知陈必亡》记载:“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表是识的意思,用树木标识出道路。
《诗经》在颂扬召公的《甘棠》中写道:“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从《甘棠》三章中,说明路旁草木茂盛,管理很好,人民也倍加爱惜道旁树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分别通往燕、齐、吴、楚等地的大道。至汉代,据《汉书·贾山传》中说:“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道路建设有了规范,树木之间固定每隔三丈种一树。在里程标识的功用之外,额外增添了威严气势和美化作用。
在古代,道路两侧种植的树木,因朝代不同种植的种类也各不相同。汉朝时,都城长安的街道多栽桐树、梓树和槐树,每到夏季,绿荫一片。北魏都城洛阳的道路绿化以槐树、柳树为主,街景很美,有诗赞道:“洛阳佳丽所,大道满春光。”唐代的道路绿化以槐树为主,王维曾有诗句写道:“俯十二兮通衢,绿槐参差兮车马。”北宋东京植树最多,有柳树、石榴树、樱桃树等。元代更加重视植树,元世祖规定大道每隔两步要植树一棵。清时,左宗棠率部收复新疆时,凡有水源的地方都要在路旁栽柳树。
四川阆中有一民谣:“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万古摇清风。”正是行者有其绿“以荫行旅”的真实写照。
如今,随着出行方式的改变,城乡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已经失去了里程碑和乘凉休息的功能,但它们却能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减少噪音、阻挡风沙,让我们的出行环境变得更加靓丽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