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萝卜的邂逅

  □杨吉元

  在常人看来,所谓美食往往与山珍海味有关,熊掌、鱼翅、鲍鱼之类。其实,平常之物也可以出彩,素食照样可以成为佳肴。北宋大文学家、美食家苏东坡便与普普通通的蔬菜——萝卜,结下了不解之缘。

  据《山家清供》记载,苏东坡与弟弟苏辙一道在家喝酒,“酣甚,槌芦菔烂煮,不用他料,只研白米为糁。食之,忽放箸抚几曰:若非天竺酥酡,人间决无此味”。芦菔,即为萝卜。这道著名的“玉糁羹”的做法很简单,就是用碎萝卜加上碎米熬粥,煮得烂熟就行,一点儿都不放其他佐料,看似寻常,甚至有些简陋,不过在苏东坡眼里,却已是人间至味了。

  还有一道东坡羹,十分有名。苏轼在《东坡羹颂(并引)》中介绍道:“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将大白菜、大头菜、大萝卜、野荠菜反复揉洗干净,再在大锅四壁、大瓷碗上涂抹生油,然后将切碎的白菜、萝卜、荠菜及少许生姜放入锅中煮菜羹,用油碗覆盖,最后将盛满米的蒸屉放在锅上,等到菜完全煮熟后再盖上屉盖。锅中的菜羹以及蒸屉中的米饭一次加工而成,做到菜饭合一,简便易食,苏轼曾将“东坡羹”介绍给一些道士、和尚朋友,很受欢迎。

  元佑八年(1093)九月,宋哲宗亲政。绍圣元年(1094)四月,章惇、蔡京等人以苏轼“讥讪先朝”为名,把已经59岁的苏轼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苏轼在赴英州的路上,又第二次遭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同年十月二日,苏轼携侍妾王朝云、三子苏过,经过半年时间的长途跋涉抵达惠州,直到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离开,共在惠州度过了四个年头。尽管仕途步入绝境,但苏轼依然以他一如既往的乐观精神,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遍尝岭南的四季佳果,享受生活的甘甜与苦涩。那一年,他向一位姓王的参军借了不到半亩地,与儿子就在这块地上种了一些如萝卜、芥菜等,每到“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撷菜煮之”,享受着悠闲的生活,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他眼里,浸透泥土味的萝卜、芥菜已远远超越鸡鸭鱼肉的肥美,与那挥霍无度的西晋权臣何曾相比,不知幸福多少呢?

  苏东坡才气过人,却仕途多舛,时常像萝卜一样遭遇轻慢,被贬谪是家常便饭。绍圣四年(1097)再贬琼州,萝卜便成为苏东坡常见的盘中餐,“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自嘲说“不用醯酱,有自然之味”。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辞藻华美的《菜羹赋》,描写了煮蔓菁、食苦荠的经历,文章引经据典,洒脱风趣,颇有幽默感,洋溢着一种穷且益坚、乐天知命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