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到了眼睛

  □刘琪瑞

  4岁的孙女菲儿常常语出惊人,她的脑瓜里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词儿,一出口就令人倍感新奇。比如春天来了,我们带她去郊游,田野上野花缤纷,蝴蝶翩飞,蜜蜂嘤嘤。菲儿挥着手儿跑过去,嚷嚷道:“太吵了、太吵了,吵到我的眼睛了!”

  菲儿从幼儿园回来,路上遇见人家牵的两只小狗,“汪汪!汪汪!”在吵架。她奔过去做个鬼脸,对小狗说:“吵吵吵,你们吵到我的眼睛里了!吵死了、吵死了!真丑、真丑!”那两只狗儿被她吼得立马噤了声。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踩到了柠檬,她说脚酸了,酸得走不动了;看到树上的青杏,她说眼睛酸了,酸得直流泪;她睡觉,说差一点触到月牙儿了,可惜天亮了、梦醒了……

  太美了!我忽然想起一种叫“通感”的修辞手法,就是描述客观事物时的感觉转移,即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可以相通、转换。菲儿冒出的这些奇思妙语应该属于此类吧。

  古诗文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魏晋名士嵇康《琴赋》有句:“状若崇山,又象流波。浩兮汤汤,郁兮峨峨。”琴声有时如高山峨峨,有时如流水汤汤。听觉转移到视觉,听觉与视觉互通。还有“伯牙鼓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也是此意。

  诗圣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晚唐杜牧《阿房宫赋》“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之句,皆为“通感”。还有北宋“红杏尚书”宋祁《玉楼春·春景》里的“红杏枝头春意闹”,“闹”也有“吵”的意思,与我那孙女菲儿“花儿吵到了眼睛”,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活需要诗意,也需要有“通感”。已故老作家木心说:“爱孩子,尤爱孩子气的成人。”我们不妨做个孩子气的人,做个“老顽童”,俯首可拾生活中的吉光片羽,幻化成灵秀美妙的词句。春日望见窗外淅沥小雨,随口即出:“绵绵春雨懒洋洋,故友不来不起床。”到春山寻幽访古,老僧问:“寂寂空山,何堪久住?”随意即答:“多情花鸟,不肯放人。”夏天河畔柳林边漫步,即兴吟来:“寂静啊,蝉声渗入岩石中。”深秋旷野上晒心情,口占佳句:“凉秋九月白荻放,一升露水一升花……”

  做个被花儿吵到眼睛的老小孩,给生活增点色彩、添点滋味,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