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传承

  □唐宝民

  在中国传统家教中,家风教育一直被看得十分重要,许多大家世族都很重视家风的传承。的确,家风传承能使上一代人的优秀品质传递到下一代人身上,使这种优秀品质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先生就十分注重家风教育,他们的女儿钱瑗也不负父母所望,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品质。“钱、杨”两位先生是心地善良之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经常对身处困难之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而钱瑗也是这样,爱心这种优秀品质,在两代人之间得到了完美的传承。

  著名学者柳鸣九长期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与钱钟书、杨绛是多年的同事。柳鸣九在回忆录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经常在‘钱、杨’身边行走、替他们办些琐事的青年同志,递给我一个小纸包,里面有二十元人民币,他对我说,‘这是钱先生、杨先生要我交给你和朱虹的,补贴你们的家用,还要你们收下就是,什么道谢的话以后都不要讲’。恭敬不如从命,我怀着深切的感激之情收下了。那个时期,我与朱虹承担着赡养两个孩子与双方父母的义务,两人的工资加起来只有一百三四十元。由于业务断了路,没有半点稿费收入,生活的确相当清苦,‘钱、杨’这一接济,真是‘雪中送炭’,使我们倍感温暖。没有想到,到了第二个月,那位同志又照例递给我一个小纸包。然后,第三个月,第四个月……就像例行的发工资,每月都有,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而我也获知,研究所里每月不落地从‘钱、杨’那里得到接济的竟有十多个人,基本上都是处境倒霉、生活拮据的青年人、‘小人物’。这就是说,‘钱、杨’两人每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接济施舍了,而且至少持续了两三年,如同一项固定的‘制度’……”

  能主动对身处困难的同事出手相助,而且持续两三年之久,帮助的还不止一个人;这份难得的爱心,让我们看到了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先生善良的心地。难能可贵的是,这份乐于助人的善心,在他们的女儿钱瑗身上得到了传承。

  钱瑗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她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老师,非常爱护自己的学生,不仅向他们传授知识,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她总是慷慨地施与援助、帮助他们度过生活的难关。吴学昭在《听杨绛谈往事》一书中披露了这样一件事:钱瑗有一个女学生,来自山东农村,“文革”时期,不幸卷入运动的漩涡。这位女学生压力特别大,无法忍受别人对她的人格侮辱和肉体的折磨,便决定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痛苦。于是有一天,她从宿舍的四楼跳了下去。可是,她没能死成,却瘫痪了,陷入了更加痛苦的境地。毕业的时候,因为瘫痪,这个女同学没能参加分配工作,被遣送回了山东老家。那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地区,她的家庭连一床棉被都买不起,生活陷入了极端贫困之中。钱瑗对这个女学生的困难没有坐视不管,她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些钱来,按月寄给那个女学生,供养她生活下去。这样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那个女学生去世为止。

  发生在钱瑗身上的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在钱瑗身上依稀能看到钱钟书和杨绛的影子,能看到“钱、杨”身上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这是一种家风的传承,两代人像接力一样,把乐于助人的精神传递下来,绵延不绝并发扬光大。正是这样的家风传承,使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能够生生不息、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