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为何毁稿
颜士州
□颜士州
一个作家呕心沥血写出一部作品来,却又亲手把它毁掉,岂不是咄咄怪事?然而,这类“怪事”在历史上却屡见不鲜。
晋代史学家夏侯湛经过多年惨淡经营,终于撰写出前朝史书《魏书》初稿。当他得知同时代人陈寿也写出前朝史书《三国志》后,急忙找来阅读。他读后深感自己的《魏书》不如陈寿的《三国志》写得好,于是当即把《魏书》焚毁。
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模仿《文选》中的佳篇,仿写了好多文赋,但自己读来读去,总觉得不如原作精彩,便将这些作品付之一炬。据《酉阳杂俎》记载,他“拟作三次,焚稿三遭”。
据《却扫编》记载,王安石曾写过一篇《兵论》。有一天,刘贡父无意翻阅之后,再与王安石交谈时候,故意当作自己的近作,向王安石讲述一遍《兵论》的内容。王安石不知道刘贡父已经看过他的新著,以为自己步了别人后尘,便当着对方的面把这本甚有见解的《兵论》毁弃。
上述毁稿行为并非都值得效法,但名家们知己不足、耻于雷同、但求出新,这种严肃的写作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是十分可贵,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