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与清悫
余喜华
□余喜华
家乡有句俗语:“邋遢冬至,清悫过年;清悫冬至,邋遢过年。”指的是,如果冬至日下雨,过年时天气会晴好,天晴人们才能打扫庭院,清除屋里屋外蓬壅垃圾,干干净净过年。反之,如果冬至日晴好,过年时则会下雨,只能邋里邋遢地过年。民谚,是人们长期经验的总结,准确度八九不离十,当然也有例外的。
邋遢,既指环境和个人卫生肮脏、不干净、不整洁,也指人的行为鄙猥,品行不端。清悫,则指为人清白诚实,借指卫生干净整洁。邋遢与清悫是一对反义词,方言邋遢与普通话之间,变音小,都能写准正字;而清悫,方言读清壳[ke],变音大,有人写作“清壳”,也有专门方言研究者写作“清确”,不一而足,终归与词义相去甚远。
邋遢与清悫,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是什么感觉?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一次非常重要的变法改革,影响深远。王安石的诗歌文章,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一席。但据说王安石因崇尚节俭,经常一两个月不洗一次澡,不换衣服,生活邋遢,身上常有臭味,引得同事掩鼻,不愿与他一起办公。但王安石品德高尚,人品清悫。苏轼与王安石在文章上互相欣赏,惺惺相惜,但两人政治主张相背,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乌台诗案中,苏轼下狱,差点有性命之忧,王安石不仅没有落井下石,而是竭力出面力保苏轼。当时已经下岗的王安石写信派人飞马送给神宗皇帝,王在信中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从而打消了神宗的杀心,苏轼被贬去黄州。
汪伪政府宣传部长、大汉奸林柏生,出生于南洋富商家庭,从小生活优渥,大辈子精致得体清悫。因追随汪精卫卖国,被判处死刑。据说,林柏生受刑之前,还拿腔拿调地对行刑警察说,不要侮辱他的尸体,让他保持最后的体面清悫。一个出卖灵魂、出卖国家利益的汉奸,人品邋遢,即使死后体面清悫,又有什么用呢?仍免不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为人处世,个人卫生邋遢,无伤大雅,而人品必须清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