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归来
潘江涛
□潘江涛
年少时读《水浒传》,最佩服的是武松和黑旋风李逵。
武松是景阳冈上的打虎英雄,那紧张激烈的打虎场面,与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大异其趣;黑旋风李逵的名头虽没武松响亮,但他在沂岭怒杀4只斑斓“大虫”,也是豪气冲天、风头尽显的。
“大虫”哉,老虎也。2022年,农历壬寅年,生肖属虎。
虎的先祖是中国华南虎,起源于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它威猛无比,是杰出的短跑健将,爆发力可达每小时80公里,瞬间即可扑杀大型食草动物;善于跳跃,一纵跨度5~7米,高达2米;嗅觉特别灵敏,加上那条粗壮有力的尾巴——既是防御武器,又能给攻击目标以致命一击。《风俗通义·祀典》甚至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国人崇尚威武,深爱老虎的威武和力量,故把勇猛的战将称作虎将,关、张、赵、马、黄是三国时期的“五虎上将”。乃至将门虎子、虎女,连调兵的信物也叫虎符。
坊间还喜欢把虎画悬挂在中堂,即便没有中堂,也要将它张贴于正对大门的墙壁上,驱魔镇邪。至于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等,更是平头百姓的日常物件。
老虎称雄山野,昼伏夜出,偶尔遇到人类,也会主动回避。倘若伤人,必有原因:一是生病或受伤,特别是被人打伤之后,会变得凶猛十倍,不置来犯者于死地决不罢休,故有“老虎屁股摸不得”之说;二是饥不择食,来者皆捕;三是保护幼仔,哺乳期母虎尤其警觉凶猛。
老虎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一头成年老虎一个晚上可啃食30公斤左右的肉食。因此,一只老虎要想存活下来,至少得有一大群中型食草动物为食物链,在野生状态下不凶残难以生存。于是,老虎成了“恶兽”的代名词。
难怪,成语“谈虎色变”“虎视眈眈”“为虎作伥”“虎口余生”……俗语“坐山观虎斗”“伴君如伴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等等,皆指虎的凶残本性。不过,在历代笔记中,老虎还有另外的形象。
清人张潮辑录的《虞初新志》中说,有一个樵夫,不慎失足于虎穴。老虎在分饲小虎的同时,竟给他分食了一些麋肉,后来又驮着他回家。为了报恩,樵夫在虎被猎人擒捕之后,便也“以死请命”。
“鲁奖”得主、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陆春祥一直致力于历代经典笔记的阅读与写作,其《笔记中的动物》涉及老虎的有3篇,其中《拍马屁的老虎》最是耐人寻味。
故事说,山东莱州有个叫戈二的村民上山砍柴,突遇老虎,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岂料,那老虎只“以唇含其颈,不啮噬”,将他背离原地,埋在远处一条落满枯叶的沟底,一心想要献给心中的“老大”。戈二装死,估摸老虎走远,才钻出树叶,爬到近旁一棵高高的树上。这时,惊魂未定的戈二老远就看见老虎驮着一只看似虎,却长着马头,头上生角的“大虫”,朝这边走来,“俯下的身子像给皇帝坐辇车那样的小心”,极尽谄状。来到埋藏戈二之处,老虎扒开沟叶,突然间不见珍贵“礼物”,立刻惊慌战栗,在那“大虫”面前屈足前跪。“大虫”恼羞成怒,以角撞击老虎的头部。可怜老虎脑浆迸裂,倒地而亡。戈二于是脱身。
一山难容二虎。但老虎要拍的对象并非同类,而是传说中的猛兽:駮。《尔雅·释畜》说:駮如马,倨牙,食虎豹。
陆春祥古事今鉴,由物映人,善意针砭:“故事终究是故事,但这只善于拍马屁的老虎在马屁辞典中确实算得上经典,尽管它因为拍马屁而送了性命,所以我宁愿将它看作是真有其事。人间的马屁可以拍出各种各样的水平,老虎或动物界为什么就不可以甚至超过呢?!”
笔记虽“野”,却是正史的折射镜,真实,去伪,不装,往往趣味横生。
马屁拍到了马腿,可笑亦也可怜。不过,大文豪韩愈却看到了老虎的软弱无助:“谁云猛虎恶,中路正悲啼。豹来衔其尾,熊来攫其颐。猛虎死不辞,但惭前所为。虎坐无助死,况如汝细微。”而我平生所见,老虎亦多被关在人类为其特制的“监狱”里——有的是铁笼子,有的是水泥池,有的是一座偌大的山丘,它们早已威风扫地。
动物是人类共生共栖的朋友,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2021年第10期《绿色中国》杂志亦说:东北已经是至少55只野生东北虎的家园,而且未来能够支撑300只野生东北虎的生存。
东北虎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且是濒危野生动物,其迁移、定居最能反映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有敦厚之德性,才能化育和呵护万物,反过来,也被万物化育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