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地毯上就不会随口吐痰吗
刘晓伟
□刘晓伟
对人们随地吐痰等陋习,有人这样说,只要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公德意识和文明素养自然就会提高,你想,当一个人在红地毯上行走时,他还会随口吐痰吗?
这话说得不无道理。的确,人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进一步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可问题又来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但还是看到很多见怪不怪的情形:开着名牌轿车向窗外一路丢弃垃圾;遛狗者见宠物狗随地排泄却顾自离去;食客们用餐后剩下满桌的饭菜佳肴;很多人出国旅游,虽然拥有让人羡慕的购买力,却在等候的人群前不愿排队,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在公共卫生间不冲便池……这些行为习惯,不关乎钱包和存款,关乎的是教养和素质。可以想见,这些人在自己舒适的家里是不会乱扔垃圾,不会在家人需要安静时大声喧哗,更不会不冲便池。
看来,对于“在红地毯上还会随口吐痰吗”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回答:那得看是谁的地毯。
这让我想起了世界著名音乐家、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布菲教授曾在我国一座大城市的音乐厅里演出的遭遇。她在台上如痴如醉地弹奏钢琴曲,而台下观众的手机铃声、座椅翻动声、说话声此起彼伏,小孩来回跑动,大呼小叫,以致布菲无法继续演出,她流着眼泪伤心地告诉记者:“嘈杂的声音使我无法专注于我的音乐,那不是我的最好水平。没有把最好的东西带给观众,这让我有点难受。”
音乐会的票价至少要几百乃至上千元,这说明进入小康社会的我们似乎已不缺钱,也不缺设备先进的演出场所,甚至不缺欣赏高雅艺术的审美情趣,可我们缺的是应该与物质财富互补共生的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
可见,人们的文明意识和道德素养并不一定与经济状况成正比关系。作为佐证,在古代,既有管仲认为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有孟子称道的乞人不食嗟来之食。在今天,既有开着宝马撞伤行人逃之夭夭的恶行、拿着高薪徇私枉法贪污受贿的腐败;也有收入微薄的打工者勇救落水者的壮举、拾荒老人抚养弃儿的感人事迹。这些事实足以说明,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但是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文明素养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随钱包鼓胀就会必然形成的,还需要靠教育和法规进行精神教化和道德约束。令人欣慰的是,这已日益成为社会的共识并正在付诸切实的行动。例如杭州的机动车在斑马线上礼让行人,便是舆论倡导与制度约束的合力获得的精神文明果实。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努力营造彰显良知、弘扬公德的社会氛围,在向世人展示的民族振兴的宏伟蓝图中,不仅是GDP总值在不断增长,而且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线并行,同步提升。否则,马路再宽阔,高楼再气派,住宅再豪华,轿车再高档,也依然会让高雅艺术面对我们而伤心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