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狮镇纸盈瑞气

民国铜狮小镇纸

  □胡胜盼

  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相比较,镇纸可称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古代文人在书房中,常将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欣赏,同时用来压纸或者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而现今常见的镇纸以长方条形为主,因故又称作镇尺或者压尺。笔者藏有一对民国年间的铜狮小镇纸,因不同于通常所见镇纸,所以也就显得珍贵了。

  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中国境内不产狮子,但关于狮子的文化艺术却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狮子的原产地主要在非洲和亚洲。而亚洲又主要集中在中亚和南亚次大陆。《汉书·西域传》云:“乌弋地暑热莽平……而有桃符、狮子、犀牛。”乌弋即今阿富汗境内的赫拉特,处在中亚南亚之交,这一地区今日还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狮子的重要栖息地和保护区。中国民众为何会对产自异国他乡的动物如此青睐,究其原因,应该与中国社会崇拜瑞兽的心理有关。

  明代文震亨撰著的《长物志卷六·镇纸》记载:“玉者有古玉兔、玉牛、玉马、玉鹿、玉羊、玉蟾蜍、蹲虎辟邪、子母螭诸式,最古雅。铜者有青绿虾蟆、蹲虎、蹲螭、眠犬、鎏金辟邪、卧马、龟、龙,亦可用。其玛瑙、水晶,官、哥、定窑,俱非雅器。宣铜马、牛、猫、犬、狻猊之属,亦有绝佳者。”狻猊,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五,是一种猛兽,形如狮。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狮子在佛教中是护法者的形象,又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孔武有力且凶猛,它在传入中国后,其形象立即被人们用来作为护卫者和辟邪物,起着保护主人平安、吓阻凶恶的作用,发展成为一种独立于佛教的中国狮子文化。

  读书人将狮子作为镇纸是源于“太师少师”的吉祥寓意。太师是从西周开始就有的官称,古文经学家认为“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宋史·百官志》中说:“晋称依《周礼》,备置三公。三公之职,太师居首。”少师是春秋时期楚国设立的职位,后历代沿袭,并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人们借用谐音,用一大一小两只狮子组成“太师少师”图。一般来说,“太师少师”在建筑上较常见。其图案为一只狮子怀抱幼狮或者两爪间有一只幼狮。在文房中放置一对狮子,是镇纸主人渴望出人头地、学有所成而讨的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