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的边界
游宇明
□游宇明
在我国的文化场上,“自省”很有磁力,先人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都是强调这种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功夫。近年来,研究曾国藩的作品汗牛充栋,人们感兴趣的,除了他在事业和家庭教育上的成就,也同他极富自省精神,能给后人深深的启迪有关。
人不是吃仙风玉露长大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有时难免会犯错误,事情做砸了,总是觉得自己无比正确,是客观环境对自己不利,或者是别人误导了自己,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只会一错再错,相反,我们放下自恋,好好反省一下,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对,哪些地方出现了疏忽,然后有针对性地改正,可以让日后的路走得更平稳、踏实。但这种“自省”有个前提,那就是:自己确实做错了。如果没有做错,还要反复责备自己,我们的内心就会变得高度萎缩,为人处世也会越来越鸵鸟化。
朋友讲过一个故事。某年,他去所在城市下辖的一个县上函授课,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热水瓶。他想赔偿,但与管这事的那位女同志不怎么熟,因此想请同时去上函授课的一位老同志陪他走一趟。没想到老同志大发雷霆,说我的朋友太蠢,居然让其陪着做检讨。朋友非常懊丧,也特别后悔,觉得自己的事不该麻烦别人。我觉得朋友的这种“自省”方向不对。一个人遇到困难,寻求帮助,这种“寻求”又不违反公序良俗,怎么就做错了?要说错,错的是那位心眼太小、自私自利的同事。我对朋友说:“您确实应该自省,但不该责备自己的‘寻求帮助’,而应该反思为什么没有早一点认识到这种人的冷漠无情,从而与他保持距离。”
一个熟人在上海读研究生。某次,他的同学问别人去共青国家森林城如何走,那个人不太清楚,而我的熟人恰好一个星期以前去过,便详细向同学介绍乘车路线,没想到那位同学不但不感激,反而恶声恶气地说:“我又没问你。”熟人顿时脸烧得像是掉进了钢炉里,他在内心里一遍遍责怪自己的“多事”,觉得是这种“多事”才遭到他人的侮辱。多少年后,他还在文章中提及此事。对这位熟人的自省,我也不认同。在我看来,热心助人,没有半点错误,真正值得自省的是那个将别人的好心当成驴肝肺的同学。
行走在人世,想在第一时间看清每一个人的品质、熟悉每一个人的性情,几乎不太可能,这就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可能产生各种冲突。遇到冲突,我们可以理性,可以温情,可以最大限度地不去激化矛盾,但心里一定要有是非,一定得分清到底是谁对谁错。自己错了,应该勇于道歉,绅士风度不是表现在风平浪静的日子,而是体现在激流汹涌的时刻。别人错了,他愿意说对不起当然更好,万一想死扛着,只要不是原则问题,你也大可由他去,只当走路不小心被石头碰了一下。不过,无论如何不要将别人应负的责任看成是自己的,从而影响自己对他人、社会正常的观感。我们必须相信:这个社会虽然有形形色色的怪里怪气的人,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友善的,有正常的是非观,都在一定程度上愿意帮人、懂得感恩。
自省就像猪肉,适当吃一些,非常有益于身体;吃得过度,反而有损健康。